三国时期蜀汉为何没有在曹魏曹局动荡时大举北伐?

2025-05-19 05:32: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三国演义》中直到诸葛亮生命走向尽头也没有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景。而他也只能将大任交给后世之人。后主刘婵曾经问过他,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继承相位。诸葛亮说,蒋琬可以。后主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是费?。在蜀汉历史上有四大名相的说法,除诸葛亮之外还有蒋琬、费?、董允。可是遗憾的是从诸葛亮去世到西蜀灭亡刘备“北定中原”宏愿也没有达成,尽管还有三大名相也无济于事。可是话又说回来西蜀真的没有机会匡扶汉室江山吗?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的。

魏明帝曹?庇诰俺跞?年(239年)去世,其养子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自此曹魏政权开始动荡不安,曹爽司马懿开始争权夺利。如果这时蜀汉出兵中原,在曹魏最为混乱的时候出击,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但是当时西蜀为什么没有出兵呢?

第一、诸葛亮在世时,曾经“六出祁山”,大举进攻曹魏,造成蜀国力空虚。考虑到蜀国兵力不足,国力虚弱。西蜀只能以守为攻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

第二、虽说当时曹魏朝局动荡,但是国力在三国之中还是最为厉害的。对外的开疆拓土之路则是一路凯歌,前后两次大败高句丽,破东?琛⑵?桴觥⒚鸷?瑁??拾氲旱陌胧?之地并入曹魏版图。蜀国没有必胜的把握。

第三、当时蜀汉掌权的是蒋琬、费?、董允等人,这些人都是稳健派,治理国家还可以,但是行军打仗却非曹魏的对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所以诸葛亮也认为治国可以咨询他们,但是军事方面还有问向宠。

虽说当时还有一个姜维,但当时他并没有实权直到253年费?遇刺身亡之后蜀国才进入姜维时代,只不过那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曹魏的政权不可撼动。东汉末年三国归晋的结局说明汉朝的气数已尽,回天乏力。而司马家族审时度势,最终一统三国。真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