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活泼,特别是在外面玩或来客人时,显得更加活跃,在床上、沙发上到处乱跳。对于这种情况,部分父母考虑孩子可能是顽皮,也有的找医生咨询看孩子是否有多动症。不少医生有体会,学龄前儿童多动症与儿童顽皮不易区分,但上学后两者的差别就越来越明显。小学一、二年级后,多动症儿童往往学习很吃力,往往是学习成绩差才引起家长的注意。
在学校,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喜欢惹事生非,不服老师管教。这些孩子往往自尊心比较强,容易产生逆反、敌对心理,究其原因多动症是其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在0~6岁阶段
可表现出胎动过多,1岁以内时睡眠比较少、爱哭闹,2岁后不认生、不害怕危险、人来疯,易受伤,没有礼貌。
▲学龄期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a、活动过多,但体育成绩差。这类孩子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地做小动作如摇头晃脑、咬铅笔、拉扯同学等。平时走路急促,或无目的地乱跑、乱跳。这类孩子虽然好动,但多数体育成绩较差,技巧运动显得比较笨拙。
b、注意力不集中,或貌似安静,但对老师讲课听而不闻。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对家长交代的事常难以完成,甚至对感兴趣的游戏或电视节目也不能安静地观看。
c、自控能力差,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高兴时又笑又唱又跳,不顺心时爱发脾气。容易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且不服老师和家长的管教。
d、学习过程困难、成绩差。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难以完整领会,以致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常常发生遗漏和理解错误。部分患儿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立体空间、思维功能障碍等。
e、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霸道、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等等,反复犯同样的错误且难以改正,难以融洽地与伙伴共同游戏。
目前有关多动症的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脑神经传递、大脑损伤、遗传、家庭关系异常及教育不当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不十分清楚,因此治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除了服用药物改善症状外,心理治疗十分重要,这要求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切不可认为多动症单纯是医疗问题,而把孩子的病症仅仅交给医生或药物来解决,这也是一些孩子疗效欠佳的原因。
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让学龄前孩子上绘画班或钢琴班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可以先坚持数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另外少让孩子长时间看动画片或玩电子游戏等,多做一些家庭或户外小游戏,如过家家等。一般来说,需要花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给孩子进行综合治疗,多数患儿在服药治疗三年后才可能有效果。
第一是遗传因素,
第二发育迟缓,
第三环境造成。
第四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脑部病变。
第六教育因素
下列四种形式教育会诱发儿童多动症:
(1)放任型 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频繁换老师,教师管理能力差或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
(2)专制型 教育方法不当或过于严格,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骂,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为吸引大家的关注而多动。
(3)溺爱型 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4)相关型 父母或教师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濡目染,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故本病有家庭倾向。
建议做法
引导孩子学习运动才艺,一起构筑梦想 大人看到好动儿通常都很厌烦,但换个角度出发其实“好动”也是一种天性
看看通过一些有意识的训练是不是可以达到效果。平时对孩子的言行进行控制,教给孩子正确的交流方法、方式。
习惯是训练出来的。可以严格些或者严厉些。
要和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帮助教育。孩子很听老师的话的。不管老师采取什么办法,你要支持的。哪怕很严格的对待。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养成教育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课程,必须认真对待!
3.对于多动症要到医院去检查确诊的,不能单凭孩子的一些特征来确定,建议你带孩子到大一些的医院去做个诊断。
发挥他动的特点,可能他有这方面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