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双版纳》一课时,可将“西双版纳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这样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
三、保证时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探究空间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入一个明确的方向,为其提供探究空间。例如,在学习《海陆分布》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上课时让每个同学拿起地球仪并仔细观察:手先碰到地球仪上的海洋部分还是先碰到陆地部分,通过统计手先碰到海洋的同学占多数,而手先碰到陆地的同学占少数,教师趁势引导为什么地球海陆分布这样不均?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计算出海洋和陆地各自占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此得出地球上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科学的积极探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