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银杏结实树50多万株,全年总产白果约4435吨,平均株产不足10千克。品种优良的江苏吴县洞庭东山的大佛手银杏,平均株产为19.4千克,而泰兴平均株产则只有8.3千克,但是,全国闻名的“洞庭王”,1985年产白果215千克,1991年产白果175千克,1993年产白果250千克。现有的结实银杏树中,株产超过500千克的到处可见。湖南桂阳县欧阳乡义和村,有4株古银杏树,1994年产白果2100千克,平均株产超过500千克。湖北谷城县紫金镇磨盘沟村有株千年古银杏,树高16.0米,胸径1.7米,冠幅覆盖半亩多地,]994年由村民承包后,进行了人工授粉,共收鲜果2175千克,折合产白果544千克。据贵州林学院史继孔调查,1956年贵州省盘县乐民乡黄家营的一株千年古银杏,曾有过株产1000千克白果的高产纪录。还有报道说,江西南昌湾里区太平乡,有株1400年生的古银杏,高30.0米,胸围7.7米,一般年景能产白果100多千克,1994年由于进行了人工授粉,株产白果1250千克。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结实植株的白果生产,确实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银杏单株间产量的悬殊,除了受品种、立地条件、树龄等影响外,还与经营管理直接有关。直到目前为止,相当多的银杏树,除了采收时有人顾及外,一直任其自然生长,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也严重限制了银杏产量乃至品质的提高。
要确保银杏的高产优质,必须全面而灵活地运用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做到集约经营,做好田间管理,树体管理,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工作。
在银杏重点产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各地都已涌现出一批善于综合利用上述各项丰产措施的专业户。他们不仅创造了银杏单株高产记录,而且树立了在不适宜经营的条件下,保持高产稳产的样板。
江苏省吴县东山镇上湾村农民技术员叶利群,承包了地处太湖边沿的11株银杏小树,占地不到半亩。这里的土壤是典型的无石灰性冲积土,只有土质疏松还有利于银杏生长,但地下水位高,一年之内,大多数时间从地表到水面的距离不足1米。承包前,平均产量不到25千克。每年9月开始黄叶,10月中旬前银杏叶已全部落光,比附近地势高的银杏树提早落叶20—30天之多。1985年由于授粉过度,当年收白果375公斤,以后连年没有收益,个别植株几乎死亡。1990年经龙卷风袭击连根拔除1株。这株倒伏的银杏树,几乎无根,可以清楚地见到地下水对这些银杏生长的抑制。针对这种情况,他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三项措施:①每年只动土一次,即只在采收后的11—12月份挖开土面,平时不再耕翻,以免过多伤根;②加大施肥量:每株树施栏肥250千克,复合肥2.5千克;③控制授粉量和结实量,隔年轮流分别只对树体的上部或下部授粉,即第一年只喷上部,第二年只喷下部,以免过度结实。这三项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使这些树近年的平均产量一直维持在250千克左右,按1994年的市价,年收入超过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