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孟子列举六个历史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个由卑微到圣贤的历史人物的情况如何?在此略作介绍。
舜
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与尧和禹并尊为三大圣明贤王,中国历史中传说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故又尊为舜帝。
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为“舜”,因国名“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又称虞舜。
相传舜小时受父亲、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弟的,屡经磨难,仍孝敬父母,爱护胞弟,故深得百姓赞誉。
舜曾在历山的农田辛勤耕种,在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渔猎,在黄河之滨烧陶,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物,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
舜在历山耕田时,为人谦让,不与人争田界。因品德高尚,在民间颇有威望。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
部落联盟首领尧年岁已高,想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侍从侍奉于舜的左右,来观察舜的品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来考察舜的才能。经过考察,尧对舜非常满意,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首领更替的让位方法,历史上称做“禅让”。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当时很正常。
舜接位后,勤劳而俭朴,照样跟民众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继位部落联盟首领后,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他巡视四方,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乐,八方宾服,天下颂舜的大功,《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传说舜去世于南巡途中的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今湖南省永州宁远县九疑山)。
傅说
傅说,虞国人,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山(今山西平陆县东面)一带和许多奴隶一起从事筑墙苦役,故以傅为姓。
傅岩位于虞、虢两国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
傅说出身于奴隶,但天资聪慧,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抱负远大。由于傅说掌握了不少生产技术,特别是他在治理水患中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远近,又懂得许多人间哲理,有很强组织能力。所以傅说成为奴隶中的领导者。
傅说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但作版筑护路的奴隶,傅说虽有才干,无从施展。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傅说当朝是非,直言不讳抨击商王室时,被以布衣平民身份游历至此的商王武丁听到了。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底层民众中,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继承王位后,对王室奢糜、贵族互相倾轧、国势日渐衰败现象不满。他即位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他命满朝文武到全国各地去寻访贤能之士,同时自己也四处寻求有用人才。在微服私访中,在版筑护路的奴隶中,他遇到了傅说,发现了傅说的才能。
武丁非常欣赏傅说,和他一起干活,在谈话中,从傅说那里悟出了不少治国之策。
武丁很想马上把傅说召到朝中,但傅说出身奴隶,如果贸然让傅说为相,必然引起奴隶主贵族的极大不满。为了排除干扰,回到朝廷后不久,武丁便假托“天命”,说自己夜梦得圣人,圣人说哪儿有贤人。于是武丁派人去傅岩山找来了傅说,并假装就是梦里圣人说的那个贤人,似乎傅说是天赐圣人辅佐,迷信天命的众臣不敢反对。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傅说大力推行新政,武丁言听计从,从整顿朝纲开始,从王室开刀,整治腐 败。于是上有所改善,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国内恢复生机,阶 级矛盾有所缓和,国家富强起来,商的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傅说为相后极力辅佐武丁王59年,使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傅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相。
胶鬲
历史上的胶鬲原为商朝最后一个王--残 暴昏庸的商纣王的大夫,遭遇商纣王的乱 政,于是隐姓埋名,成为贩鱼和盐的小贩。
胶鬲在贩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周文王入周。受周文王嘱托,留在商朝为内 应,主要做策 反工作。
后来,胶鬲官居商朝的少师,并作为朝廷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为首。当时周文王已去世,由其子周武王执 政。周武王动员微子等人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
不久,周武王以五万人的兵力纣王。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联络周武王。
纣王拼凑了七十万人在牧野迎战周武王。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战斗一开始,许多支商朝军队纷纷反戈,杀向纣王,纣王七十多万军队迅速士崩瓦解。纣王大败,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灭亡。
周武王建周之后,胶鬲被委任为重臣。
管仲
管夷吾即管仲。管仲(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
管仲是颍水之滨的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与周王同族,为姬姓之后,但为破落贵族出身。青年管仲受其曾经辉煌的家族影响,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意识;而家境贫困、生活坎坷使管仲性格坚韧不拔。管仲自幼学先贤习武艺,多方学习治国用兵之道,逐渐具有察世态洞时局的能力,士人多公认其才干世间少有。
管仲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齐国王室的两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齐襄王时,重臣公孙无知杀死襄王,屠戮王室,自立为君,齐国大乱,纠和小白分别亡命鲁国和莒国。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的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发现公子小白已经从离齐都城较近的莒国出发回国,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管仲亲率少量兵车抢先赶到莒国至齐国的路上,中途截击公子小白。路上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见不可力敌,就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突操弓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赶紧率领人马撤回。
经此一惊的公子小白等管仲人马一走远,马上爬起上了车,飞速向齐国赶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到了齐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出兵鲁国,逼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同时也想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齐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素有大志的齐桓公接受了建议,决定接管仲回国。为怕鲁国杀掉管仲,齐桓公扬言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死管仲解恨,要鲁国将管仲生擒送齐桓公发落,齐国才退兵。
鲁国虽明白管仲的才华,但齐国大兵压境,吓坏了的鲁国国君一时也顾不得多想,下令将管仲擒住,装入囚车,交给齐国监狱官带回。
管仲被装入囚车,随使臣一行人回齐国。在回齐国的路上,管仲生怕鲁国改变主意,为了让押送的人加快步伐,就即兴编制了一首激昂的曲,教他们唱。他们边走边唱,越唱越起劲,越唱走得越快,本来两天的路程,结果一天半就赶到了齐国。
鲁国果然醒悟过来,下决心要除掉管仲,于是派兵追赶。等快追到时,管仲囚车刚好进入齐国境内。
回到齐国,齐桓公即拜管仲为国相,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以其卓越的谋略,使齐国民足、国富、兵强。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因为帮助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桓公尊为“仲父”(叔父)。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约年-公元前年),春秋时著名的家、军事家,楚国名相,姓蒍,名敖,字叔敖。
孙叔敖出生于楚国都城郢都北海子湖边的白土里(今湖北江陵沙洋县孙家山),他的祖父曾做过楚国的令尹(即国相),父亲蒍贾做过楚国的司马,后得罪了楚国的宰相子越椒,被子越椒杀害。为逃避子越椒的,孙叔敖就跟母亲一起避难逃到了期思潘乡(今河南固始县),这一荒远之地。
相传孙叔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又是个秃顶,且左手长右手短,但他却心地善良,从小知道为他人着想。孙叔敖少以聪明仁厚著称,长大后隐居在梦泽湖边,靠耕作为生。
楚国的宰相虞丘知道他贤能,就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楚庄王答应了虞丘的请求,待孙叔敖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任命他为楚国的宰相。
孙叔敖为国为民,励精图治,教育民众,严明法度,以道施政,悉心治理,体恤民情,实施许多利民生的政策。他治楚三年,楚国就出现了全盛时期,开始与当时的霸主晋国争雄。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帮助楚庄王实现了称霸的伟业。楚庄王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孙叔敖抚民富国的业绩不但得到拥戴,也深得楚庄王的信赖,他将许多国家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了孙叔敖去办理。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由于行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甚至他过世后,其子穷困靠打柴度日。孙叔敖的高尚品格,备受后人赞誉。
孙叔敖在中国历史上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之美誉,他在执掌楚国、经济、军事大权的过中,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史”第一。
百里奚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著名的家,秦穆公时贤臣。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颠沛流离于齐、周、虞、虢等国,历尽坎坷而不得仕,一方面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情、地势熟知,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使他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对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他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后来,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年),晋国“借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阻虞君的借道,虞君不听。结果晋灭虢国后,返回时顺路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
不久,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家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途中逃往故乡宛,在楚国边境被抓获,楚王让他在偏远的地方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家臣中有百里奚之名,而不见其人,很奇怪。一问秦穆公才知百里奚贤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一听喜出望外,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
秦穆公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知道百里奚的才华,而留作自用而不肯给,就派人对楚人说:“我的陪嫁家臣百里奚逃跑,我要治他的罪,以五张黑公羊皮(五羖)赎回他。”楚国人没有意识到百里奚贤智,就同意了。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以百里奚为国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五羖大夫”。这时百里奚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政事无不参与,恩泽施于民众。作为实权重臣,百里奚出不乘车马,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随从,不用兵甲护卫。这种平易朴素当时的确难能可贵,赢得秦人尊敬。百里奚为秦国举荐大批才贤之士,这些人才对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百里奚等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僻处一隅的秦国强大起来,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因为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帮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为秦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秦人对百里奚口碑载道,一直传颂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