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
治理活动实施方案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交通部 交质监发[2009]174 号)
混凝土质量通病是影响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已成为制约结构工程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裂缝超限、保护层厚度偏差超标、混凝土结合面处理不当、预应力孔道压浆不实等。这些通病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使用年限。
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下大力气治理影响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质量隐患,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为此,部决定开展以提高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为重点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为加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治理目标
通过质量通病治理,全面提高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有效使用。
(一)杜绝强度不达标混凝土,有效控制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且严格控制在设计强度的1.5倍以内。
(二)杜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钢筋、水泥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三)公路工程保护层厚度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工后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水运工程保护层厚度工后抽检合格率达85%以上。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综合评分有明显提高。
(五)预应力孔道压浆、超限裂缝、隧道衬砌厚度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六)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的工艺和工法。
二、治理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公路工程治理范围和主要内容。
1.治理范围。
在建高速公路、国省一于线公路工程项目的桥涵(通道)、隧道、混凝土支挡工程。
2.主要内容。
(1)管理通病:质量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试验检测及管理工作不规范,设计及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
(2)施工工艺通病:钢筋锈蚀,施工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确,振捣和养护不规范,预应力张拉龄期控制不规范、孔道压浆不实。
(3)实体质量通病: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裂缝超限,钢筋布设偏差超标,保护层厚度偏差大,蜂窝麻面及露筋。
(二)水运工程治理范围和主要内容。
1.治理范围。在建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航道为三级及以上航道整治项目)。
2.主要内容。
(l)管理通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审查不规范,商品混凝土指标控制不严,混凝土施工控制、保证资料可追溯性差,工地试验室管理不规范,施工现场管理较乱,分包工程和劳务队伍管理薄弱。
(2)施工工艺通病:模板制作和安装质量差,振捣和养护不规范,混凝土施工缝处理不规范,混凝土工艺要求不符合施工条件,保护层垫块制作工艺落后,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偏差大,混凝土修补质量欠佳。
(3)实体质量通病:混凝土表面缺陷混凝土强度离散性较大,混凝土松顶现象比较普遍,保护层厚度偏差大,钢筋布设偏差超标,预埋件偏差大,小型预制构件外型尺寸控制不严、外观粗糙。
三、有关要求及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1.部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方案对各省(区、市)治理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和推广,对质量通病治理效果好的项目进行表彰。
2.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部治理方案及本地区工程特点负责制定本地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熟工法,形成长效机制。
(二)强化体系,执行到位。
1.建设管理要科学。建设单位应坚持“合理标价、合理工期、合理标段”的原则,根据各自工程特点,明确治理目标和环节,细化治理措施,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责任,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制度,及时总结交流治理经验,加强检查和督促落实。
2.勘察设计水平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要深化勘察,优化设计,使勘察设计切合工程实际,便于实施,且安全可行。要加强现场服务和技术交底工作,特别要加强涉及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交底。
3.施工管理要精细。施工单位应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层层落实责任人。推行集中拌和、工厂化预制,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加强对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管理。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注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工地试验室管理达标活动,规范开展各项混凝土质量技术指标检测。
4.监理职责要强化。监理单位应细化监理细则,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监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涉及结构物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工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对混凝土质量通病易发环节要加强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三)精细管理,保证效果。
1.确保原材料质量。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集料等进场检验,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必须立刻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规范原材料存放、保管和使用。严禁使用锈蚀严重的钢筋(钢绞线),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
2.慎重选用外加剂。选用外加剂要熟悉其品种性能,经检验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使用。必须准确控制掺加剂量,严禁使用对工程质量和耐久性有不利影响的外加剂。
3.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报批。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保证计量准确,搅拌均匀,防止离析。
4.确保施工工艺规范。模板质量要符合要求,制作安装必须牢固;钢筋加工与安装要规范,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振捣要规范,合理控制浇注厚度,避免过振松顶和漏振;混凝土保湿养护要加强,养护时间必须达到规范要求;预应力混凝土张拉要实行强度和龄期双控,孔道压浆必须确保密实。
5.加强施工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作业人员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切实做到层层交底,确保工程质量。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动员部署。2009 年6 月底前,部制定并印发《 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动员和部署,制定省内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并报部备案。
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重视典型引导,抓点带面,确定1个高速公路项目为通病治理典型示范项目;每个在建公路项目应确定1个合同段作为项目的典型示范标段。有在建水运工程的省(区、市),同时确定1个水运工程项目为质量通病治理示范项目。
(二)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组织检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和各自职责,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确保质量责任到人,通病治理取得实效。
(三)第三阶段:经验总结。2011年4月至2011年6月,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总结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经验,总结成熟的工艺、工法,加以推广,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