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张文佑院士主编和翻译了《地壳发展的规律性与区域大地构造》文集。
本书选择了苏联地质学家有关大地构造方面的论文10篇,主要是论述了天体演化学与地球构造问题、地壳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特别是介绍了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的研究,以及中国地台的构造和地盾的历史。
这本译文集出版后,多次印刷,广为我国地质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参考与使用。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首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时,构造专业指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
笔者也参与了其中“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的编辑与翻译。
文集中,既有苏联大地构造学家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涉及一些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和轮廓,其中特别是显示出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观点和认识。论文如下:
О.Ю.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 П.H.克鲁泡特金
地壳发展的若干一般性规律 E.B.巴甫洛夫斯基
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 B.B.别洛乌索夫
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问题 B.B.别洛乌索夫
大地构造 B.E.哈茵
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 B.M.西尼村
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 B.M.西尼村
论中国地盾的历史 Ю.M.谢音曼
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 B.T.莫尔多夫斯基)。
10篇译文中,其中П.H.克鲁泡特金的《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一文,是着重论述了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О.Ю.施密特关于宇宙成因、天体演化学说及其地质论证。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宇宙成因、天体演化以及地球起源的学术论战,施密特的天体演化学是当时论战中具有代表性的宇宙论观点,而像琼斯(Jeans)、杰弗瑞斯(Jeffrey)、以及B.г费森柯夫(Фсенков)等炽热物质团块形成的理论均受到施密斯的否认和批判。
施密特在文中,着重论证了“致密地核的形成及地球半径渐次收缩”,以及“矽铝层的花岗岩——沉积岩石圈的不连续分布及大陆合成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对施密特的论点提出质疑,以及尖锐的批评,指出施密特的论点,是反映出当时苏联学派的偏见;关于施密特院士的地球起源论点将在下面的《地球起源学说四讲》中阐述。
一篇选自《野外石油地质工作者手册》的、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茵所著《大地构造》一文,主要论及了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类型和特征,运动形式,褶皱构造及其分析和研究方法等,以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图解,深入浅出地阐明大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运动形式,是一篇大地构造学专业以外地质工作者了解和运用大地构造知识难得的篇章。
文集选译了别洛乌索夫两篇论文:《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问题》。这两篇论文,代表了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偏向于地球物理的别洛乌索夫理论代表作。
别氏在文中引述了施密特的地球由微小星际物质形成的假说,也引述了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派的代表人物的H.C.沙茨基院士有关地壳运动发展的观点,这使中国地质学家了解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不同的论点和假说。
文集中,选译三篇有关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发展概况以及中国陆台、中国地盾的发展及其历史的论述,代表了早期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
一篇是选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认为中国地域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地质结构,包括有中国地台(地壳稳定、不活动部分)及其周围喜马拉雅—昆仑活动带和阿尔泰—天山活动带,年轻的、至今还保持有巨大活动性的台湾岛(阿尔卑斯褶皱带);中国地台及其活动带,又分解出许多结构性质和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带。文中附有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集中反映了一些苏联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
一篇是西尼村的《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论述了中国陆台至前寒武纪至中生代和新生代期间的发展、演变;作者根据中国地质历史的基础,还提出了中国陆台及其内部大山脉构造的理论观点。
作者从中国地质学家早期论著认识中国四大块地盾构造:山东及其邻区地盾、鄂尔多斯地盾、塔里木地盾及华南地盾论起,一直论及到中国陆台新概念及其最基本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各阶段。
最后一篇是选译专门从事于中国地质研究的苏联学者Ю.М.谢音曼教授,专门论及到《论中国地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