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之晚乎!翻译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之晚乎!
2025-05-13 23:38: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译文:分别了数日后,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人,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了。

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选自司马光创作的一《孙权劝学》,原文是这样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司马光

回答2:

译文:“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语出《孙权劝学》宋代: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2.即:就。
3.更(gēng):重新。
4.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5.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6.何:为什么。
7.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8.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启示:

  1.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 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 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 劝人要讲究策略。

  7. 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 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回答3:

应该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句话翻译: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他人。
望采纳

回答4:

译文:分别了数日后,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人,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了。

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选自司马光创作的一《孙权劝学》,原文是这样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回答5:

出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士,这里指有抱负有才干的人。三,几。更,另外。之,助词无意义,取独。意思是,有抱负有才干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大哥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