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马超
五虎上将,不做特殊说明,一般是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关羽、张飞是刘备早期举兵时就跟随了刘备,赵云是在刘备依附袁绍时加入,黄忠是刘备收复荆州时加入,马超是在刘备攻打益州刘璋时加入。五人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虎上将的称谓源自正史,形成于自唐至清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评书等三国文化,明、清时史书中开始有五虎将的记载,清廷以官方的身份将五虎将录入《四库全书》中的类书(与纯史书有差别)。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而且仅排在诸葛亮传之后,列于蜀汉各文臣武将之首。而五位将军又有虎将之名,关羽、张飞被称为“熊虎之将”,马超“抗飏虓虎”,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黄忠“勇毅冠三军”。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又先后将五位将军评为蜀汉的“爪牙”。
《三国志平话》中称其为“五虎将军”,元代戏曲中将这五位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三国演义》中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其为“五虎上将”。
除此之外,《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中也记载了五虎上将,清《四库全书》也将五虎上将收录。
所以,可以说五虎上将这个称谓是源自正史,形成于民间,最后被官方收录。
《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蜀汉这五位重要将领列在一起,统称五虎上将。五虎上将原本顺序为:“关张马黄赵”,按《三国志》原书顺序排,记载于《三国志平话》或早期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先是直接封“关张马黄赵”,后传达给关羽时是“关张马赵黄”;黄正甫《三国志传》的本子也是两种,比较特殊,有“关张黄马赵”和“关张马黄赵”。 《三国志传》的其他本子,比如说余象斗的本子,还有“关马张黄赵”的说法。后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毛纶及其子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在批改中叙述:“马超性格残暴,无胆识无谋略,只能做战将,不能做大将,其他四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历史上或是早期版本记录马超,评价都是“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及信布之勇” 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贬低马超不是明智之举,并将赵云列于五虎将第三位,而通行版《三国演义》是毛氏父子批改过的,定格了如今的“关张赵马黄”。
2006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栏目里首次提出“四虎将”一说,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官职分别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为由,而将赵云排除在外。但被任命为前将军等是否就是成为了“虎将”,却是没有这样的说法。至于官职大小,蜀汉官制与汉制多有不同,所以没法比较,而《华阳国志》里将后将军黄忠、翊军将军赵云并列一起。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黄忠
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末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割据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后,又割据陇上诸郡。失败后投靠张鲁,又转投刘备。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凉州牧。于章武二年十二月病逝(223年1月),终年47岁,追谥威侯。
《三国演义》及民间文化中绰号“锦马超”,因俊秀容貌与狮盔兽带、白袍银甲的非凡装束而得名,有“不减吕布之勇”。
五虎上将,马是马超。
蜀中五虎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