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场在当时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现在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嘘。
而在几年前网络上更是爆出了一个帖子,称其人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地动仪根本不是张衡的地动仪,是大概1950年时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代文籍还原出来的,如果硬要叫地动仪,那也要叫‘王氏地动仪’。
这篇帖子甚至直言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来讲就是伪科学,不可能记录地震。2018年更有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本的教材中,有关于张衡和其地动仪的内容均已删除,那张大家印象颇深的“龙鼎”,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莫非真的没用吗?首先要知道的是,张衡的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更别说能够记录震级了,它的作用仅仅就是感知到地震的发生,仅此而已。1952年在《人民画报》中更是用图文仔细描述了王振铎的‘王氏地动仪’。
《人民日报》中记录到张衡的发明及到后来的隋唐时期的科学家临孝恭写的一部《地震铜仪经》,早就失传了,但是没有被此后的教科书引用到。
而最早记录张衡的记录仪的范晔所编写的一部《后汉书·张衡传》,里面提及张衡的地动仪记载是:“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乃知震之所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直到张衡地动仪确实感知到了138年陇西地震后,张衡地动仪一举名震天下。而大概到了1969年,多国地震界的权威纷纷质疑张衡地动仪,更有1972年日本专家关野雄以其精密计算方式将其否定“直立杆原理”,研究成果纷纷取得了一致的认可。
美国地震学权威专家博尔特院士更是直言:“张衡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摩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而且利用铜丸的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是不确定的。”,中国地震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义曾说了一句毫不客气的话:“房梁下吊块肉都比那个模型强!” 。
一时之间遭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质疑,张衡地动仪真的就这么不堪入目吗?用力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在古代没有什么电路板,没有传感仪,可以直言什么都没有吧,在那样的一个条件下,唯有一个东西可以起到作用那就是:青铜。
而张衡地动仪的核心部件就是里面的一根铜柱子,用铜来感知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如果一方发生了地震,地动仪里面的铜柱就会随之倾倒,从而打击到圆珠,被地动仪下面的蟾蜍所接到,这是张衡利用物理原理“共振”。
铜柱主要会吸收到地震的声波产生共振,振幅越大,铜柱倾斜的角度越大,从而就会打击到里面的圆珠,但是要说到大概方位的话,这而对于东汉时期的张衡地动仪来说,根本不可能,里面需要更加精密的设备,而在当时,物资匮乏,科技不先进,所以,张衡无疑是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
对于其震级,地震方位,预测地震,感知地震,可以知道的是张衡地动仪对于感知震级和预测地震来说是不可能的,地震方位也是随机的,而感知地震是确确切切的,而我们看到的教科书里面的地动仪不过是后来的人给还原的,至于当初原版的张衡地动仪早已不知所踪。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亚瑟·柯斯勒
因为没有办法证实真实性,毕竟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力量越来越大,地动仪的地位在逐渐下降。
因为张衡地动仪是后人经过资料进行仿制的,并非真正的地动仪,所以被移出语文课本。
因为现在并没有复制出地动仪,并不确定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了不误导学生,所以移出。
因为根据现在科技分析,地动仪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建造出来的,这可能只是古人的一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