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语文教学仅仅看成工具,为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有目共睹的事实。用运用工具的方法教“工具”,方法简陋,内容苍白,复杂的文化内容,变成了简单化一的结论,使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语文受到如此的“冷遇”语文老师也不受学生欢迎了。新课标强调的语文的人文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学科在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精华,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任,在于语文,所以,语文老师更是重任在肩,不可懈怠。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又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呢?
第一,教师的博识魅力。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除了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其它方面的知识。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对语文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汉语对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多少都有个一知半解。越是一知半解,越是要求老师拿出点真东西来。这是语文和陌生学科不同的地方。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尤其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要了如指掌,出口成章。这样,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成了知识的象征,焉有对语文不感兴趣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其语言形式瑰丽多彩,悦人耳目。那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变化,篇章的严谨,体裁的多样,构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做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活动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见解,对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不光是在学习,同时也是在欣赏,在享受。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文化的妙曼无穷,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的。当学生认可语文,觉得语文好时,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一池水”,而且是“源头活水”,然后再去引出学生的“一泉水”。当前科技迅猛发展,文化知识飞速增长,学生信息空前灵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语文教育正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教学不仅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内容,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和物质方面上的文化传承。豁达的人文关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的神圣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只讲付出而不求回报,严慈相济的无私的人文关怀。当前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教师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正视乃至珍视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力,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人生。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让他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价值,满足着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学双方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在对学生进行着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转换,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并在其中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样,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境界。高雅的审美情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不只是具体的,是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教师就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情感,美的节操、美的事物、美的心灵,注意体验美的熏陶,接爱美的感染,欣赏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美,培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领略课文中的科学美要突出自然的和谐美、真理的发现美等等。优化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学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给学生以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要靠语言来组织和协调。语言简明得体,中心突出,切中要害。又如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也很流畅。”如果他换一下教学语言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的精彩诵读而喝彩!”在有意无意中,也给予了学生人文的关怀,加深了师生感情。
第二,语言的魅力。语言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在课堂上,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语言这一工具,会使短短的45分钟增值。教师的语言如果丰富,优美,则会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充分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要求口才好,表达能力强。当代教育讲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老师尤其要少讲、精讲,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为目的。但这决不是为那些语言功夫不太好的语文教师找到了借口。讲还是要讲的,只是要求更高了而已。要讲得更精、更到位,更精彩。不讲则已,一讲惊人。要明确这样一个原则:用精彩的语言感染学生,是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
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高
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这一特征。
当前,教改全面推进,语文教师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为了争取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许多方针政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是所有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教学改革更是热火朝天,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素言文 语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因此,语文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 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到“冷遇”。他们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
脱几节无所谓。他们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就指
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
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而会影响民族的素质。为此,无论从教育目的
,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要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牢牢粘 住学生。
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
第三,人格的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而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把受教育者都当成活生生的人,尊重他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对话。拥有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善良与关爱”、“宽容与公正”、“敬业与正直”便是我致力追求目标。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通常是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无个性必平庸。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个性。这种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教师应当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应当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人格就是人的样子,是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就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自己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德高方可为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不能像其他科老师那样太注重授业、解惑,在授业解惑之外,你比别的老师负有更多的传道的任务。而这个“道”字,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传”,你不信的“道”你传给了学生,学生也不会信。所以你必须对自己所传的“道”身体力行。不为别的,就因为你教的是语文。你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位语文老师,而应该成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在你身上,应该让学生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正义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被你感染,为你吸引,跟你前行。
教师不同于影视歌坛的明星那么富有魅力,能够驾驭质,作为语文教师,面临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的严峻挑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积极地负起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的信念。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教师要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把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创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巴甫洛夫说:“不论鸟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它就不能起飞。”教师就是让学生起飞的空气。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传授知识是最基本的教育技能,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是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胜过千万句豪言壮语,它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它是无声的号角,激励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巅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努力成为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灵魂工程师。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高才能为师。就语文本身而言,它本应该是最贴近人文的,生动有趣的。可是很长时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它却变成了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笔者曾经听一位学生讲过这样一段切身的感受。他说,在上高中以前,他从没有认真听过语文课,语文能考及格全靠他平日无事时看几本小说,写几篇日记,可是上高中的第一节课,他就被老师吸引了。第一节课,他的语文老师,不像他经过的其他任何一位老师,他没讲如何学习语文,没讲学习语文的方法,他用自己生动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们谈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对作家的看法,对历史的解读,那节课,他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老师那张嘴;那节课,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语言竟然这么有魅力,语文竟然这么有趣味。就是从那节课起,他开始认真学语文了。自那以后,他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自己也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听着他的谈话,我一下子觉得,其实语文课的有无趣味跟老师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与学生共同参与语文学习的老师,他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语文学习的渴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丰富的学识,较强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得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三项合一,才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融洽的语文学习环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综上所述,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做到以上几点,我想,不但是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也会有更多的学生喜爱语文,沉醉与语文,那么,语文也会像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样而魅力倍增!语文老师,因为有语文的精深与丰富,而更显其魅力;语文,因为有语文老师精妙绝伦的讲解而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