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根据经济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获取所需要的地质资源,包括化石能源、金属矿石、工业矿物、建筑材料、地下水等,形成了地质环境向社会经济的输入物质流。在这个过程中,地质资源开发必然要扰动和影响地质环境,促使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社会经济排出大量废弃物,包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废水等,形成了社会经济向地质环境的输出物质流。所排出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地质环境质量产生负效应,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压力。伴随着输入、输出物质流,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当输入、输出物质流超过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后,可能会引发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例如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加大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严重时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人们加大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力度,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质环境管理,通过对经济活动施加约束来改变输入、输出物质流。由此可见,社会经济通过物质流与地质环境发生作用,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输入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输出到地质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一般来说,二者的数量越少,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压力越小,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越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基于上述分析,地质环境压力评价的基本思路是:
(1)采用物质流分析理论,通过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的物质流分析,分类并量化地质环境压力的物质流来源,分析近年来输入、输出物质流的变化规律;
(2)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活动强度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表达经济发展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压力,分析区域地质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
(3)分析地质环境压力下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变化,提出我国地质环境调查、保护和管理的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