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年少时期就有超群的才华,常人难以比拟的器量,身高八尺有余,容貌伟岸俊美,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恰逢汉末,天下大乱,跟随叔叔诸葛玄到荆州避难,隐居在山野耕田,没有闻达社会的远大抱负。此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才能超群,于是三次到草庐中拜访他。诸葛亮深深感叹,刘备真是英明之主呀!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曹操南征打到荆州的时候,刘琮带着荆州大大小小官员投降曹操,刘备失去了靠山,没有一块可以立足的土地。这年诸葛亮年方二十七,便出了奇谋,出使孙权,到吴国去求援。孙权一方面向来佩服刘备,另一方面又感到诸葛亮奇才大量,竟非常尊重他,立即派了三万精兵前去救援。刘备于是凭借着这些救援和曹操打了一仗,大破曹操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凯歌,江南都被收复了。之后刘备又向西攻取了益州。益州平定之后,就拜诸葛亮。刘备称帝以后,诸葛亮就被奉为丞相,执掌尚书省。等到刘备夷陵大败,刘禅年纪太小,国事无论大小,都是诸葛亮执掌。于是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越,制定严格法律,整顿军队,制造攻防器械,事物都能尽其用,教化得以推广,赏罚分明,作恶没有不被揭发的,以至于管理里面没有人贪污腐败,人人有上进心,路上丢东西不会被捡走,强者不欺负弱者,一片和谐景象。
这个时候,诸葛亮有史以来的理想是,进可以吞并四海,统一天下,退可以独霸边疆,威震天下。担心有生之年,不能克复中原,和魏国抗衡,因此不断用兵,多次发动战争。然而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国,不擅长攻伐奇谋,管理百姓的才干,多于将帅的谋略。和他对阵的,有不少杰出将领,加上众寡悬殊,攻守之势时常变化,因此虽然连年劳师动众,也无法真正克复中原。以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衡量自己的才能,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原因呀。诸葛亮的才华能过总理国政,也是管仲、萧何之辈呀,然而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城父、韩信,因此功业不能成功,比不上管萧二人。大概世事都有天命,不是智商力量所能争到的。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年轻时就有超出众人的才能和宏伟的气度,身高八尺,容貌非常伟岸,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奇特。他遭遇汉朝末年的动乱,和叔父诸葛玄一起到荆州(今湖南湖北一带)避难,在山野之中亲自耕种,并不希望能够声名显赫。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于是三次前往草庐之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也深感刘备有英雄之姿,才能非凡,于是对刘备坦诚相待,两人相互之间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琮把整个荆州献给曹操并投降,此时刘备失去势力,手下的人又少,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于是献上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前往吴会(吴郡和会稽郡,泛指东吴一带)求援。孙权向来很佩服刘备,又看见了诸葛亮的奇特儒雅,对他非常敬重,于是派兵三万人援助刘备。刘备用这三万人和武帝交战,大破武帝的军马,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向西取得益州(今四川等地),平定益州后,拜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武官名)。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官名)。等到刘备去世后,继承他位子的儿子年幼弱小,于是事务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一人决断。此后诸葛亮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越,设立法令颁布制度,整理军队,对于器械的技巧也研究到了极致,律法非常严明,无论赏罚都确实实施,没有不受到惩罚的恶人,也没有不被彰显的善人,最终使得官吏不能干坏事,每个人都勉励自己,走在道路上不会去捡别人遗失的东西,强者不会去侵犯弱者,民风变得井井有条。
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开始实行他向来就有的志向,进可以拥有龙虎般的气势,统一四海,退可以保守边疆,使天下动摇。他又认为如果自己死去,就没有人能够平定中原,与魏国抗衡了,因此他不断兴兵,屡次显耀自己的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治理军队方面很强,但在使用计谋方面却不擅长,他治理人民的才干也比他作为将领的才略要强得多。然而和他对敌的正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再加上双方众寡不敌,攻方和守方的差距很大,因此虽然连年兴师动众,也没能攻克魏国。当年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不能兼顾所有方面的缘故。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说和管仲、萧何差不多了,但当时并没有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大概是因此才使得他的功业衰败,即使拥有大义也是不能弥补的吧?天命是有所归属的,不能单凭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抗争。
自己翻译的,未必准确
你留下邮箱或QQ,我把二十四史全译的截图发给你,这是最权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