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地处南京市雨花台区南郊边陲,板桥古镇,孙家行政村境内,南与江宁区江宁镇接壤,北靠上海梅山冶金公司,东傍宁芜铁路与公路,西近长江,它原为江宁县江宁镇一所普通的农村联中,旧址坐落在孙家行政村李家自然村的小山坡上,于1983年8月由本施教区的孙家、新建、邵庄、三山行政村完小戴帽初中班撤并联办而成,原名为孙家联中,它是江宁镇当初于全县率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首措。
“孙家联中”创办初,有初中班4个,学生200多名,教师19名,均为四村完小所调民办代课教师,最高学历为高中。校园为孙家行政村李家自然村的小山头拴牛场,西高东低,硬是靠当初的全校师生用钉耙翻,用担子挑平的,面积为2700m,校舍均为水泥梁承屋面的简陋平房,计51间。桌凳为当初四完小所给,且大多破旧。85年学校才争取当地行政村支持开出5亩地土操场,供学生上体育课与做操之用。校园总地面积为10亩,宁芜公路恰巧将其割分东西,东为5亩地土操场,西为5亩地的简陋平房校舍。旧校园占地狭窄,地处交通险段,体育课、广播操、放学时,教师均要拦绳打旗、站岗禁行,车辆南北成队,乘客行人驻足而焦虑长叹,学校办学担惊受怕,时刻为师生的生命安全而揪心疾首。旧校舍51间,31间为教室,20间为办公室,其它辅助活动室全无,教学设施简陋,仅有十几件简单的演示实验仪器,教学几乎为“三个一”,即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就当时而言,学校符合当时农村办学“一无两有三配套”的基本标准要求。
经1988年“江苏省基本合格初中”达标验收认定该校为当时初级中学合格学校,并将“孙家联中”更名为“江宁县江宁镇孙家初级中学”。
1995年4月,该校随南京市区划调整,被划归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及板桥镇,更名为“南京市孙家初级中学”。区划后,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及板桥镇政府对该校办学的简陋之状及地处的交通险段给予极大关注,先后有多位领导及相关人员来校调查研究,反复磋商学校改薄措施,并给予学校办学的大扶持。①1997年学校争取“南京市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计划审批定位”;②1998年该校新校易地建设开工;③1999年8月31日新校建设全面竣工,学校迁入新校址。
新校园占地30481m,校舍占地4667m,其中教学用房1544m,行政及办公用房450m,食堂面积376m,有运动场地5000m,2个标准篮球场,一环形200米跑道及一块标准足球场。校园绿地面积为20590m,校园场地开阔,环境优美。校舍布局合理,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阶梯教室、食堂、门房等建筑。
全校有教室15个,图书阅览室1个,音、美、劳技室各1个,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电脑房1个,信息制作中心1个,多功能媒体阶梯教室1个,有党员与工会活动室,校史室与团队活动室,有档案室、卫生室、文印室,有校园电视演播室及广播室等室。有校长支部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理化组、政治组、体育组等专用办公室。全校教学设备有800多件,价值500万元,有电脑74台,有校园电视演播系统,各班配有电视展屏机,理化生实验室等室技术装备均达到现代化标准。
学校2001年创建“江苏省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
学校于2002年建教学辅助用房及学生宿舍,配置二个多媒体教室。
学校于2003年扩建学生宿舍。
学校于2004年扩建食堂,建立学校第二计算机室。
2004至2005学年度,该校有初中教学班十八个,有学生952名,教职工57名。
2005至2006学年度,该校有初中教学班十七个,有学生861名,教职工61名。新建人工草坪场地(足球场、跑道、体操场)5300平方米。新建学生乒乓球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