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古代的学校没有毕业一说,属于活到老学到老。
古代的学校可没有像现在学校这般严格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毕业期限。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就是定期举行一种叫“射策”等形式的考试,考中了就升官,考不上的可以在学校接着学习,啥时候考上啥时候就升官,不限制年龄。但是它这个规矩也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毕竟当时没有太过于完善的教育体系。像许多电影中那样,一人升官,全家跟着享福,就不用再在学校学习。
虽然古代跟我们现代接受教育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有一种身份可是通用至今。那就是“差生”啊,所以现在读书不好的同学不需要自卑,在古代也有很多“老学生”,甚至年过花甲也没有毕业甚至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汉灵帝体恤他们,于是为这些年过花甲的“太学生”举办了专门的考试以解决他们就业的问题,毕竟能持之以恒的学习的心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嘛。
当时还流行拜师傅,不只是学业上的还有技能上的,拜师学艺的呢,也没有学分毕业这一说,他们什么时候掌握了师傅的技巧精髓,得到了师傅的认可,那时“出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毕业了。但是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直到科举取中之时,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