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56式冲锋枪完全仿自AK47,只是快慢机档位上印的是汉字,刺刀也完全仿造AK47第三型刺刀,但这种56式冲锋枪产量不是很大,后来改进了准星并在枪管下增加了标志性的折叠刺刀,1963年,56式冲锋枪的改进型56-1式冲锋枪设计定型,56-1式冲锋枪主要供空降兵和特种部队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的木制枪托改为可向下折叠的钢制框架枪托,使结构更加紧凑。
1980年,56-2式冲锋枪设计定型。56-2式冲锋枪的主要改进是取消了刺刀(但仍有少量依旧保留折叠刺刀),枪托改为右向折叠。另外在细节上也作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改进。如56式冲锋枪的保险扳把上端面形状与机匣和机匣盖间的让位槽相同,当保险扳把处于保险状态时,刚好可以盖住让位槽,携行时可防沙尘进入。
56-2式冲锋枪在此基础上加宽了保险扳把的宽度,在机匣盖的下檐设计了一个突出的“屋檐”,保险扳把在保险状态下可伸入“屋檐”下,防尘效果更好。
在新材料的选用方面,56-2式冲锋枪尝试了以玻璃钢零件代替木制件的做法:护木、握把、枪托护板均采用玻璃钢制件,握把的曲线形设计较原来的木制握把更为舒适。上、下护木分别以栓销固定于枪身上。
由于玻璃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远优于木制件,而且耐潮湿,因此使用寿命长于木制件,而且从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也有长远的意义。美中不足的是,玻璃钢零件不具备木制件所特有的弹性,因此在沿用56式冲锋枪枪身结构的情况下,上、下护木很容易松动。
早期的56式冲锋枪为锻造机匣,后改为冲压件。冲压机匣和锻压机匣的区别主要是冲压机匣上有铆钉和冲压凹坑,锻造机匣两侧有长方形铣削凹坑以及固定木托形状,冲压机匣为类似AKM的流线形,锻造机匣为AK47的多边形。
因为56-2式冲锋枪定型较晚,故一开始生产即采用了冲压机匣,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将节套、尾座等零部件铆接于机匣上,抛壳挺点焊于机匣左侧内壁。
在折叠枪托自动步枪的设计过程中,枪托的折叠方式很重要。设计得合理,可以在充分发挥步枪火力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勤务性。设计得不合理,虽然牵强地缩短了全枪的长度,但影响了自动步枪的操作,是一种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的做法。在56式冲锋枪原有的设计中,因为枪身右侧有突出的拉机柄,所以背带环被安置在枪身左侧。
设计56-2式冲锋枪时,为了不影响原有的结构,侧向折叠的枪托只能向右折叠。但这种设计必然会影响到枪托折叠状态下射手对保险扳把的操作(开、关保险,单、连发转换等)。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调整了枪托折叠后的角度,使水平折叠改为略向下倾斜,并在枪托右侧护板上留出了为保险扳把轴让位的槽子,以让开保险扳把,方便操作。
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完全解决枪托折叠状态下与保险扳把的干涉问题,尤其在射手戴手套射击时更为不便。相比之下,81-1式自动步枪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6-2式冲锋枪作为56式冲锋枪的折叠枪托改进型,由于操作性问题及81-1式自动步枪的定型,因此没有像56式冲锋枪和56-1式冲锋枪一样被广泛列装,但其折叠枪托的结构及玻璃钢材料的应用对后来国产自动步枪的研制生产有着非常的意义。
56式冲锋枪和AK47一样,都是采用铣削机匣的,这种机匣的缺点是比较重,而且加工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材多。但由于50年代末中苏关系问题而不能得到关于冲压机匣这方面的援助。
赵瑞之在1964至1967年担任援建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组组长,期间接触过AKM,回国后便进行把56式冲锋枪的机匣改为冲压生产的攻关研究,因为冲压机匣便于生产,成本低,因此56式冲锋枪的生产线都逐步改为生产冲压机匣,不过原装备的铣削机匣的56式冲锋枪仍在使用。识别中国生产的冲压机匣与其他国家冲压机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国的冲压机匣铆接方式与RPK类似,而与AKM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