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烤烟传入我国试种并推广。当时的品种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现金(Cash)、金圆(GoldDoller)、亮黄(BrightYellow)、金叶(GoldLeaf)等,这些品种易种、易烤、烟叶质量较好,奠定了我国烤烟生产发展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烟草黑胫病流行,以前引进的品种抗病力差,予以淘汰。又引进抗黑胫病的品种如抵字101(DixieBright101)、牛津1号(Oxford1)、佛光(Va.Bright)等推广种植。这对于抑制烤烟主产区河南和山东的病害,维持烤烟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40~50年代,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形成的地方品种也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同期也引进大金元(MammothGoldDoller),20世纪50~70年代在云南省种植20多年,品质优良,清香型明显,形成“云烟”,驰名国内外。引进的特字400号(Special400)和特字401(Special401)品质优良,在南方烟区种植20多年,对南方烟草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我国烟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在收集国内外品种资源的同时开展了烟草新品种选育工作。6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品质较好的地方种质滕县金星、小黄金、大黄金等和抗黑胫病的品种抵字101为亲本,选育出金星6007和革新号系列品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品质较好的大白筋、中卫1号等和抗病种质净叶黄、抵字101等为亲本选育出许金号系列品种;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利用品质较好的品种金星6007、特字400号、黔福1号等和抵字101杂交选育出春雷号系列品种等等。以上国内育成的品种成为20世纪60~70年代的主要推广品种。这些品种产量较高,品质一般,适应性较强,对发展我国烟草生产,解决当时卷烟原料短缺,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从大金元变异株中选育出优质品种红花大金元开始推广,直到现在仍在种植。同期山东省引进优质、抗黑胫病、产量适中的品种NC82、G-28等开始试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G-28、金星6007和抗赤星病的品种单育2号等为亲本选育出中烟14、中烟15;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净叶黄、贝拉烟等选育出庆胜2号和许金5号等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金星6007、抵字101和特字401为亲本选育出广黄号系列品种;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优质地方品种凤城黄金和花叶病(TMV)抗源Ky16为亲本选育出辽烟号系列品种等等在全国推广。这些品种的质量及抗病性较前提高,更换了60~70年代推广的老品种。198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对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实行审定制度,对品种质量要求提高。1989年审定推广的品种有7个:红花大金元、长脖黄、K326、NC82、NC89、G-28和G140。这些品种的品质优良,产量适中。其中国外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抗根部病害能力强,易于烘烤,但叶部病害较重。国内2个品种叶部病害较轻,不抗根部病害。红花大金元不耐肥水,不易烘烤。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K326、NC89成为我国烟草生产的主栽品种。同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又从美国引进K346、RG17、RG11等品种经审定推广。这些美国品种对于提高我国烟叶质量,发展烟草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烟草育种机构经过调整育种目标和多年努力工作,也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经审定推广。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G-28、NC89和净叶黄等杂交选育出中烟号系列品种;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利用K326、云烟2号、红花大金元等选育出云烟号系列品种;河南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利用NC89、G-70、净叶黄等为亲本杂交,选育出豫烟号系列品种等等。近几年云烟85和中烟100已成为主栽品种。总的来看,国内新选育的品种总体水平较前提高,但烟叶质量和国外品种相比略为逊色。国外品种仍占据主栽品种的位置。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我国审定的烤烟品种已有30多个,但仍没有一个抗病毒病(TMV、CMV、PVY)的品种。近几年病毒病越发严重,特别是马铃薯Y病毒病(PVY)在北方烟区蔓延,造成巨大损失,急需抗病毒病的品种推广种植。值得欣慰的是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已选育出3个抗TMV的新品系通过云南省审定,有希望在全国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