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生界岩石亚类的密度统计结果与上古生界的密度特征相似(表4-11)。海相形成的石灰岩、白云岩以及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岩以及玄武岩的密度大于2.7×103kg/m3,其他岩石密度约小于2.7×103kg/m3,一般在2.5×1032.6×103kg/m3。根据密度的空间分布(图4-14),划分出多个海相沉积区与陆相沉积区。
图4-13 上古生界密度分布及晚古生代沉积环境概况(单位:103kg·m-3)
表4-11 早古生代岩石亚类密度(103kg·m-3)统计表
续表
在早古生代各纪、各世华北地区均存在着华北古陆、鄂尔多斯古陆、东胜古陆、阿拉善古陆、大别古陆、江南岛群以及华北陆表海、秦岭-祁连海槽、扬子海、东南海槽等地貌单元(王鸿祯主编,1985,中国古地理图集),沉积了许多地层单元。根据这些地层单元的密度,对下古生界的主要环境轮廓进行了白描:低密度块体的沉积区显示出华北古陆、大别古陆、熊耳伏牛古陆、汉南古陆、摩天岭古陆以及江南岛群等处的陆相沉积区域或海底高地沉积区(注意,有些时期也存在海相沉积),而这些低密度块体似乎出现了“三岔条带”结构(让人想起东非裂谷的构造意义);高密度块体则显示出华北陆表海、扬子海、华南海(东南海槽)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因此,整个早古生代还是以海相沉积作用为主,虽然存在着古陆或海底高地,其陆相沉积作用仅占次要地位。
在早古生代华北陆表海中,在山西省境内海相沉积密度的差异,即在大同西-太原西-运城-潼关一线存在一条密度相对较低的北北东向沉积条带,它可能指示该条带的形成发生在海底地形相对较高的位置,它是不是代表着早古生代所继承的一条裂谷型沉积环境?是不是吕梁-豫西裂谷的延续?下面看看元古宇密度反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