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是怎么来的?

2025-05-20 14:11: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使它的温度高达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的短暂时间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

冲击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

扩展资料

如果云中闪电时,雷声在云里面多次反射,在爆炸波分解时,又产生许多频率不同的声波,它们互相干扰,使人们听起来感到声音沉闷,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闷雷。一般说来,闷雷的响度比炸雷来得小,也没有炸雷那么吓人。 

拉磨雷是长时间的闷雷。雷声拖长的原因主要是声波在云内的多次反射以及远近高低不同的多次闪电所产生的效果。此外声波遇到山峰、建筑物或地面时,也产生反射。有的声波要经过多次反射。这多次反射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先后传入我们的耳朵。这时,我们听起来,就觉得雷声沉闷而悠长,有如拉磨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声

回答2:

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使它的温度高达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的短暂时间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冲击波以5000米/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它的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

回答3:

雷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能量,称为雷声,二是次声,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雷声,通常在几十赫兹以下。一般认为这两种雷所对应的物理机制不同。可以听到的雷声被认为是加热的闪电通道的迅速扩张而引起的,而次声则被认为是当闪电使云中的电场迅速减少时储存在雷暴云静电场中的能量转换而产生的。

回答4:

闪电通道急剧膨胀产生的冲击波退化而成的声波,表现为伴随闪电现象发生的隆隆响声。
由于闪电通道狭窄而通过的电流太多,这就使闪电通道中的空气柱被烧得白热发光,并使周围空气受热而突然膨胀,其中云滴也会因高热而突然汽化膨胀,从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回答5:

当闪电打在距观测者100m以内时,出现的声音首先为“咔”声,然后象抽鞭子般的噼啪声,最后变成雷特有的持续隆隆声。Malan(1963)认为“咔”声是由地面向上的主连接先导放电造成的。噼啪声由离观测者最近的回击通道部分产生的冲击波所引起。隆隆声则来自于弯曲放电通道的较高部位。而当闪击点离观测者数百米远时,在第一声炸雷(clap)发生之前,人耳听到的第一声类似于撕布的声音,这种声音持续近一秒钟,接着出现响亮的炸雷。这种撕布的声音起源于(1)垂直的放电通道,其长度与距观测者距离相仿。(2)由地面向上的多个连接先导过程。Hill(1977)曾经从Remillard(
1960)总结出的有关雷的十二条事实中选择了其中
最主要的七个:
(1)
云地闪电通常产生最响的雷。
(2)
在超过十英里左右的距离外偶尔才能闻雷。
(3)
用看到闪电与听到第一次雷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估计闪击距离。
(4)
大气湍流能减小雷的可闻度。
(5)
紧接强烈雷鸣之后,常有倾盆大雨。
(6)
雷声的强度似乎一地不同于另一地。
(7)
当隆隆声持续时,雷的音调变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