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邹衡说过:“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且用什么方法来辨认它”,言下之意商朝之前肯定有一个王权国家,而这个国家由于文字的缺失无法证明就叫夏,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因而目前问题集中在能否从遗迹中找到证明“夏”的存在,找到了证明更好,可以直接证明“夏朝”的的确确存在,反之即便找不到,也不能证明“夏朝不存在”,所以“夏朝”肯定存在,只不过需要实证而已。
夏朝的起源
夏朝的前身应该是夏族部落,最早生活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一代,后来由于夏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成功,夏族部落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后又在与三苗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部落联盟,甚至是联盟首领。
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舜帝把王位传给大禹,而大禹干了一段时间首领,又继续按照禅让制,传给了东夷首领皋陶,谁知皋陶短命,不久就死了,联盟又推举皋陶儿子伯益为继承人。这时大禹就不高兴了,皋陶的儿子可以继承,为何我的儿子不能继承呢?于是大禹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给他培植势力和威信。大禹死后,被架空的伯益那是夏启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
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被确立,联盟制也开始向“家天下”转变,他又在都城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了著名的“钧台之亭”,以确认世袭王权的合法性,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就此确立。随着国家的确立,夏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国家的运转。
下设六卿,分管民事、军事等任务。
建立起有一定组织纪律的强大军队。
设立“禹刑”用来管理国家臣民,这也是国家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直到夏桀与宠妃妹喜被商汤流放,夏朝也就成为历史,从目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来看,夏朝应该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个时间段存在的王朝,其君主从大禹算起有启、太康、大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桀一共十七位王。
无论从《国语》、《墨子》、还是《竹书纪年》、《史记》都有记载夏朝之语,为何要质疑夏朝的存在与否呢?
悠悠华夏族历史,漫漫五千年文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甚至可以延生到公元前4000年,而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的出现,确定了商朝的存在,但令人尴尬的是,在这中间被史书广为记载的“夏朝”并无一个文字被发现,就连商朝的甲骨文也没有记载夏朝的只言片语,更为诡异的是夏朝这个提法居然是周朝提出的,因而文字的缺失就造成了史学界对夏朝存在与否的怀疑。
更为尴尬的是,在我国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属于夏朝时间段的遗址,但这些遗址不能证明自己就是“夏朝”,原因还是文字的缺失。也就是说,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但“二里头文化”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
那么问题的关键便集中在此了,二里头文化能不能被命名为夏?
考古学家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王权国家,是跨地域、独大的政治实体,另外“二里头文化”也表明此时中国是由多元邦国向一体王朝迈进的时期,但是他同时也认为,没有带有文字的文物出土可以证明“夏”,那么直接认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是不严谨的。
而考古学家孙庆伟则认为,上古史书的记载旁证,再加上与夏朝时间相合的“二里头文化”,证据链已经完全足够,不能说因为挖不出文字就否认“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遗址。
其实从考古学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文物是于史料记载相符的,比如《礼记》记载:“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之斝,周以黄目。”其中“鸡夷”指的就是二里头文化中的封口盉,又比如玉礼器牙璋,就是《尚书》记载“禹锡玄圭”中的玄圭。但是无论有多少类似这样的足证,始终不如出土一字来得更有权威性,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殷墟可以与商代画上等号,而二里头文化却无法与夏朝画上等号,这就是矛盾的由来。
所以说,夏朝的存在性已经不容置疑了,存在自然是存在,但用什么方式来证明其存在才是当前最大难题。
存在过,无论是从史记还是其他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夏朝的影子,只不过距离现在的时间太久远了,所以没有很详细的记载。
夏朝在历史上是出现过的。中国有很多古籍都有记载这个朝代的事情的。那只不过现在年纪比较久远啦。夏朝出土的文物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有人才会怀疑这个朝代是否真的存在。
夏朝在历史上是有出现过的。夏商西周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三个朝代,因此是确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