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带助听器效果好

2025-05-17 08:26: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患者来咨询助听器,进屋就说,我家亲人有个带助听器,效果很好,可是我家邻居也买了差不多的助听器,却效果很不好,怎么会有如此的差距呢?
为什么不同用户的助听器效果相差很大?有这类问题的多为听力损失介于40~55分贝的助听器使用者,以及多数老年性耳聋患者或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  
对于轻中度听力损失者来说,由于听力损失不大,在安静的状态下确实可以获得有效的聆听,因在安静状态下一般的言语声都能达到60-70dB左右,大于听力损失的程度,故未用助听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言语可懂度,只是在人多的时候与嘈杂的环境下有听力困难。一般言语情况下助听器对其的帮助就不明显了,毕竟在一般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交流声都可以在聆听范围之上。因此,助听器对听力损失相对重的与对聆听要求比较高的用户就帮助大,对听力损失轻的用户相对帮助就小。
对于老年性耳聋者而言首先应该理解听到、听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听到只要助听器功率合适经过有效放大就可以达到,但是听懂则是大脑对声音信息做出的一个正确分析与判断。所以不同老年助听器用户的大脑反应与功能的不同,就会出现使用相同的助听器也会产生不同的助听效果。
对于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而言,由于高频听力损失严重,而人们的言语清晰度又和高频听力息息相关,现在的研究发现还存在耳蜗高频死区的问题,因此佩戴助听器虽然改善了听力,但是仍不能解决听清并达到理解、听懂语言的目的。利用移频达到可听度扩展或者采用ADRO(自适应动态调整)技术也是新的尝试,可见相同的耳聋程度,不同的耳聋性质也是影响助听器效果的重要因素。
初戴助听器,首先应该对助听器要有个合理的期望值,很多人助听器用得好,是他(她)已用了很多年了,而新配者不是戴上助听器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的,戴助听器是需要一个适应及学习的过程,建议先从安静环境开始,慢慢适应了再过度到嘈杂及复杂的环境之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好掌握好每次佩带的时间从起初的一天佩戴几小时到整天佩戴;一段时间后再找验配师把不足的地方再作调整,这样你的助听器也一定会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你生活中的好帮手。因此我们不要问别人的佩戴效果如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知道真正的效果!

回答2:

一,助听器较适合中度听力损失患者,对这部分用户而言效果较好,而且在机型的选择上也比较多,而轻度听力损失和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反而效果会差一些。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则最差,而且在机型的选择上也非常有限。二、听损的时长及进行干预的早晚:听损患者在发现听力下降、受损后应及时进行治疗或听力干预,选配助听器或采用其它康复手段。越早进行干预,助听器的聆听效果会越好。三、语前聋或语后聋的差异:语前聋的用户由于无语言基础,所有需要依靠助听器来学习,语训效果往往因人而异;语后聋的用户因为有语言基础,只需要助听器提高声音达到听清语言的目的就行,所以助听器佩戴后的效果会明显好于前者。四、引起听障的疾病及病变部位:不同的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失所验配助听器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听力损失,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会有些不稳定的情况。还有些疾病如耳硬化、中耳炎、胆脂瘤、梅尼尔氏病、听神经瘤等等也各有不同。
五、验配师的职业水平:人们的听力障碍千差万别,即使是性质、程度完全相同的听力障碍,由于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原因,对助听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回答3:

1
:老年人缺乏听力康复意识,认为听力障碍天经地义,人老了,听力障碍是必然的,
对听力障碍下降不加理会,由于康复知识缺乏,没有配助听器的要求。
2
: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验配,缺乏必要的临床助听效果评估,佩戴以后不满意,觉得
不舒适。助听器的选型非常重要,要依据听力图分析病因确定验配耳,可以将助听器
佩戴后的预期情况告诉老人,让他理解并有思想准备,树立适当的期望值。
3
:老年人验配助听器后期望值过高,总觉得与年轻时的听觉不一样,缺乏顺利度过助
听器适应期的耐心。树立适当的期望值,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期望值一定要告诉老
人,否则,他们就不能佩戴助听器了。助听器适应训练至少需要的

回答4:

听损程度相同,听损性质不同,戴上助听器效果肯定也不一样

回答5: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就算听损程度差不多,但听损性质也很重要,还是听损时间的长短,言语分辨率这些方面都有可能导致效果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