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Fw-190A系列的BMW-801发动机采用的是一般的单级两速增压器,在6000米以上高度性能急剧下降,导致无力对盟国重型轰炸机和“喷火”、“野马”和“雷电”、“闪电”等高空性能优良的战机展开有效的拦截和杀伤。加上德国情报机构获得的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很有可能投入西欧的情报,德国决定以Fw-190为基础,开发新型高空战斗机。其间有三套方案,1.配备带高空机械增压器的BMW-801发动机的Fw-190B;配备带涡轮增压器的DB-603发动机的Fw-190C;配备带两级机械增压器的Fw-190D。第一套方案因为新型增压器开发失败而告终,虽然第二套方案最有诱惑力,但是在测试中发现使用该方案的原型机在飞行中极不稳定,并损失多架原型机,最后敲定了Fw-190D计划。
但是在设计师库特.谭克眼中,Fw-190D只是个临时应急方案。他的终极目标便是日后的Ta-152。和Fw-190D相比,Ta-152H(H是德语“高空”一词的首字母)使用了两级三速机械增压器的Jumo-213E型发动机,还有完整的GM-1(氧化亚氮,用于提高燃料含氧量)和MW-50(5:5的甲醇水溶液,用于冷却发动机,提高进气压力)助力系统。机体设计上大幅加长了机翼来保证爬升性能和以前不被德国战斗机设计者看重的盘旋性能(很多盟军战斗机在低空的盘旋中无法胜过Ta-152,甚至超出极限失速坠毁),同时加长机身以容纳更长的发动机和平衡整机整机重心。火力上将Fw-190A-8的两挺机鼻的MG-131机枪+两门翼根MG-151/20机关炮和翼中MK-108机关炮简化成发动机中轴MK-108机关炮一门,翼根MG-151/20机关炮两门,从而完全舍弃机枪。从武装也能看出其作战对象更偏向于轰炸机而非战斗机,所以也就顺带回答了LZ的第四个问题了(当然是作为截击机设计的)。当然在作战中因为当时的环境限制,Ta-152几乎没有高空战绩,而且作战对象几乎全是盟军和苏军 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
在战绩方面,虽然说Ta-152投入战争过晚,但是在遭遇战中损失很小,即使是水平一般的飞行员也不会落下风,当然,像是有经验的飞行员更是会产生飘飘然的感觉,毕竟Ta-152与敌军飞机相比性能优势太大了。不过飞行员威利.勒施克的评价最为中肯——与其说是一种战斗机,不如说是救命稻草,很多飞行员在Ta-152上保全了性命——也算是从侧面对Ta-152高性能的褒奖。
性能参数:全长——10.8m,翼展——14.44m,全高——3.36m,空重——4031kg,最大起飞重量——5217kg,海平面爬升率——17.5m/s,极速——752km/h(12750米高度达到),实用升限——14798m,航程——1140km,发动机——Jumo-213E-1型12缸液冷倒V形发动机,武装——30mm口径MK-108机关炮*1,20mm口径MG-151/20机关炮*2,乘员——1人。
至于第三个问题——我想说——推重比没超过1的飞机永远没法做眼镜蛇机动。二战螺旋桨飞机中没有推重比超过1的。
1.基本上就是FW-190的高空加强型(加强了高空性能,速度,火力但损失了更多的回旋性能)。
出得太晚了战果不多,Ta-152量产型于1945年1月开始列装参战,截至终战各型生产总数相加不足150架,列装部队的数量更少,大多数Ta-152在等待向部队移交时被盟军飞机炸毁在停机坪上。没有一个战斗机联队完全换装Ta-152,仅有小部分战斗机中队Ta-152和Fw-190一起使用,主要用于Me-262基地的保护任务,即在Me-262起飞和降落时在机场上空警戒以防止盟军飞机偷袭。JG301联队的Josef Keil军士长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位Ta-152王牌。他驾驶Ta-152击落美军B-17、P-51、P-47各一架,还有两架苏军的雅克-9。 应该总战果不会超过100架吧。
3.不可能,那是电影YY。
4.直到战争结束,作为高空战斗机设计的Ta-152从未在其设计初衷的领域一展身手——它们一次也没有在高空拦截过盟军的轰炸机和侦察机。事实证明,即使在中低空的格斗中,Ta-152也不逊色于任何对手。装备了Ta-152的JG301联队在战争最后的两个月里,面对盟军和苏军的绝对空中优势取得了不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