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有一回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去,楚王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五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让他从新开的5尺来高的洞钻进去。晏子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楚王无可奈何,只好叫人大开城门,把他迎接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讽刺晏子无能。晏子郑重地说明了齐国的规矩,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自己最不中用,只能被派到楚国来。这次楚王又没讨到便宜。 一天,在楚王招待晏子的酒席上,楚王故意叫人押着囚犯从堂下走过,说是齐国的强盗,借此对晏子说,齐国人没出息,干偷盗的事。晏子立刻指出,同一种桔树在不同的地方结出不同的果实,这是因为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到了楚国就做盗贼,是因为楚国这个地方不好。楚王又输了。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趁此机会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于是精心布置,当晏子来到城门口,吩咐属下开个与晏子身材差不多的口子让晏子进,晏子用钻狗洞就是进狗国的话巧妙回应,楚王无奈只好开成门,晏子拜见楚王,楚王却笑话晏子无才,晏子装作非常犹豫的样子,先使自己得到楚王的特准,确保自己无事。再说了句,拜见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出使,拜见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出使。来回应了楚王,使楚王非常尴尬的笑,可是楚王没有死心,这时士兵拉了一个犯人说是齐国的,犯了了盗窃罪。这时楚王就干脆把矛头对向了齐国,说齐国的人怎么这么没出息,这时候晏子很冷静的说,橘生淮南则为橘,聚生淮北则为枳,也就是说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分守己,到了楚国怎么就成盗窃犯了?回应了楚王。这时楚王才意识到,晏子是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之后他非常的尊敬晏子。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诸侯争当霸主。齐景公时代,楚国威震诸侯,各国都很怕他,纷纷派使者同楚交好。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也想跟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就派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当时正在鼎盛时期,根本不把齐国看在眼里。楚灵王听说齐国使臣晏子求见,按说,晏子当时任相国,访楚表示友好,楚国也该派相应的官员出城迎接。但楚灵王又得知他身材矮小,决定戏耍他一番,就下令紧闭城门,只在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让晏子进来。晏子说:“到狗国去才钻狗洞,请问你们大王,这是什么国?”守门人报告给了楚灵王,楚灵王无话可说,只得打开城门迎接晏子入城。
晏子来到楚王宫廷门前,遇见楚国许多官员,一个个衣冠楚楚,等候朝见楚王。晏子下车,不卑不亢,与他们施礼相见。有人见晏子穿着朴素,便耻笑他是一毛不拔的“鄙吝之徒”,还对晏子说:“你贵为相国,出使外邦穿着破旧的衣服,拉车的马又很瘦,难道你的俸禄很少吗?”
晏子讥笑他说:“你的见解太肤浅了。我自从当相国以来,父族皆穿皮裘,母族都能吃肉,妻族也无冻馁之虑。民间之土,靠我晏子维持生活的有七十多家。我家生活俭朴,但三族人的生活比较富裕;我穿着简朴,看起来鄙吝,但我周围的亲友都丰衣足食。这正是显示了君主的恩宠,难道不好吗?”
楚王见了晏子后,存心要再奚落他,第一句话就问:“齐国难道缺人吗?”
晏子说:“齐国人多得很,哈气成云,挥汗如雨,行人摩肩,怎么能说缺人呢?”
楚灵王说:“既然有人,为什么派一个小矮子来访问我国呢?”晏子便反唇相讥:“敝国派出使者有个规定,贤士出使贤国,非贤士出使非贤国。大高个儿出使大国,小矮个儿出使小国。我个儿矮小,又不是贤士,故派来楚国。”
楚灵王见晏子能言善辩,无法难倒他,心中暗自吃惊,但也对他无可奈何。
临到设宴相待时,楚国还安排了一幕丑剧来侮辱齐国人。宴会进行了不久,忽然有几个武士,捆着一个囚犯从殿下走过。楚灵王故意发问:“囚犯是哪里人?”武士答道:“齐国人。”灵王问:“犯什么罪?”武士答道:“当强盗,抢劫。”灵王灵王便转过身来问晏子:“齐国人当强盗,是不是习以为常,成了习惯?”
晏子明知楚王故意侮辱他和齐国,便说:“大王听说过没有?淮南的橘柑种到淮北,就会变成枳,味道也由甜变苦。为什么会变呢?因为南北水土气候都不相同。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安居乐业,奉公守法,是很好的臣民,但是到了楚国就变了,。不是当窃贼,就是当强盗,这也许是由于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结果。”
楚灵王听了晏子的回答,沉默了很久没说话,心中感到很不是滋味儿。但他最后由怒变喜,称赞晏子说:“早听说你博学多才,善于应对,今日寡人目睹,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敬佩。”
出使任务完成后,楚王给晏子送了一份厚礼,隆重地送晏子回国了。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楚王知道晏子个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门旁开一小门,准备迎候晏子。
晏子到得城门口时,守门的侍卫打开小门,请晏子从小门口进城,晏子心里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门口,对侍卫说:
“请你请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那我自然该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内走进去。”
侍卫急传话给内宫,楚王一听,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
晏子见过楚王之后,双方就座。楚王看着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状,问道:
“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问道:
“何出此言?齐国俟国都便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谓:举手蔽日,挥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作使臣呢?”
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
“君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
楚王心里闷着一口气,却只好假装无事的样子,招呼晏子到厅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设计好的话回答:
“这位齐国人是位劫匪。”
楚王故意摇头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
晏子也摇摇头说:
“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