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的问题:基因越相似,就越有可能被吸引?

2025-05-18 06:20:5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哪一本书里写了这样的话呢,可能是我导论学的不够透彻吧,但在普通心理学专业课里肯定是没有这样的话的,基因决定论否定了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利他人格主要是环境教育形成的,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理论是怎么放到一起讲的呢?基因越相似,代表他们的血缘关系越近,自然亲情就越好,但是是否有过将大量的近亲从出生起就隔绝,然后看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相恋的几率是不是大过常人的实验呢?这样违背人性的实验不可能有。

精神分析学的俄狄浦斯情节,也就是恋母情节,乃至后来出现的恋父情节理论,都是以依赖为基础的,幼儿并不是因为血缘和亲人相近而爱上对方,而是因为被照顾的同时性心理发育阶段的初期有大量的满足来自于父母,比如排泄,更换衣物,抚摸,亲吻等等。

近亲结合之所以被禁止,是因为在我们的基因图谱上,许多疾病是不会致病的隐性基因,如果和近亲结婚,就有非常大的可能两个隐性基因在同一位点上结合,从而导致先天遗传疾病。而且近亲结婚也不是完全禁止的,在发达国家,只需要在结婚前做基因基因检测验证两个人没有同时携带致病基因就可以了。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科技力量给平民做检测的,所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全一勺会了。

回答2:

近亲结婚,要么是弱智,要么是天才。正如你说的 基因越相似,越容易遗传到下一代。
一个全身都是劣行基因的孩子,出声便是一种不幸。从人性角度上去讲。如果你明知道你生下来的孩子是一个弱智,你还会把他生下来吗?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一改,近亲可以结婚,但是不要生孩子

回答3:

近亲结婚之所以不提倡是因为可能会产生家族性的遗传病概率高。而基因相似吸引越强也是正确的,因为很多人都有恋母恋父情结,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具体来说就是伦理道德)不允许,人们也就排斥这种近亲结婚的现象。而对于非家族性人群,基因相似的吸引力在于优势吸引(例如一个男生很喜欢一个女生的体味,这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基因相似,调查也表明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后代会很健康……中央十台演过),所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提出来的伦理道德使这种情况被社会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