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开发较晚,水利工程很少,到1949年前,全流域只有一座二龙山大型水库,一座三台子中型水库和柳河上游的闹德海大型拦沙堰。在东辽河、辽河干流和浑太河下游两岸有断面瘦小、防洪能力很低的民堤;在东辽河二龙山水库下游的梨树和辽河干流下游的盘山、营口一带,有少量的水田灌溉工程。由于流域内水利基础薄弱,历史上水旱灾害频仍。1886~1985年的100年间,流域内共发生洪涝灾害50余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西辽河地区几乎年年都有旱灾,特别是春旱严重,辽河干流右侧支流的上中游地区,大面积的旱灾平均3~4年一次。
截止到1989年,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89座,总库容138.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6座,控制流域面积57289立方米,占全流域面积的26.08%,总库容109.97亿立方米,可以用于调洪的库容为67.6亿立方米,这些大型水库对控制和调节全流域各地区的洪水,对辽河流域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大型水库有红山水库(总库容25.6亿立方米)、二龙山水库(17.62亿立方米)、大伙房水库(20.1亿立方米)、莫力庙水库(1.5亿立方米)、他拉干水库(1.35亿立方米)、吐尔吉水库(1.2亿立方米)、孟家段水库(1.2亿立方米)、舍力虎水库(1.18亿立方米)、打虎石水库(1.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69座,总控制面积17493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57%,总库容20.2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603座,总库容7.79亿立方米。
截止1988年,全流域堤防总长8108公里,其中主要江河堤防4991公里,保护重要城镇18座,保护耕地144万公顷,保护人口937.0万人。
到1980年,流域已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12.0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8.8%,年总发电量2.73亿千瓦时。水电站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设大型综合利用枢纽的同时建设电站,如大伙房水库、参窝、二龙山水库、清河水库、汤河水库等。其中参窝水库,总库容7.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72万千瓦;观音阁水库,总库容21.6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95万千瓦。另一种是结合水利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已建成的电站中,西辽河地区有7座,东辽河地区1座,辽河下游地区有14座。这些已建成的中、小型水电站,对地方的工、农、牧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辽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贫乏地区之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辽河已建工程的供水能力已占水资源量的50%以上,中、下游开发程度更高。根据分析,一般年份供需可接近平衡,遇枯水年或连续枯水年,必须削减农业用水,才能维持工业生产。有些工程如太子河的汤河水库原以农业用水为主,由于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已不得不改为向工业供水为主。流域内将出现严重缺水现象。
在辽河流域规划中根据不同水平年工农业发展情况预测,进行全流域水量供需平衡的结果,1980、1990和2000年全流域分别缺水9.544亿、10.31亿立方米和36.4亿立方米。东北诸河的缺水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尤其是辽河中下游地区。解决的基本对策是:在各缺水区进一步采用开源和节流措施的同时,应实现北水南调工程,即从嫩江和第二松花江调水到辽河,如果北水南调工程在满足沿途用水要求后,能供给辽河中下游地区34亿立方米水量,东北诸河2000年水资源供需关系可以达到基本平衡。
北水南调工程,是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工程,除解决辽河中下游用水紧张外,对东北内河航运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非常迫切的。可使封闭型的松花江航运转为开放型,使辽河复航变为可能。北水南调是一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重大战略措施。北水南调工程计划在第二松花江修建哈达山水库,在嫩江上修建布西水库,在辽河上兴建石佛寺反调节水库以及长400公里的引水渠道。引水渠自哈达山水库与嫩江上的大赉渠首取水,两条输水渠道于后八方汇合后,在太平川附近穿越松辽分水岭,在双辽附近注入辽河。为尽量引调松花江洪水期水量,最大调水流量拟定为400~500立方米/秒。渠道全部为土方工程,穿越分水岭处最大开挖深度约26米。设想在实现调水后,再建成松辽运河。为使黑龙江、松花江、松辽运河和辽河成为南北贯通的内河航线并可与海运相连接,远景还可考虑从双辽起大体平行辽河开挖运河到营口,全长约264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展水土保持也是辽河流域的一个主要问题,50年代初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1220万公顷,占流域面积的55.7%。1985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951万公顷,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45.2%,对各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农、林、水、牧等综合治理,已建水平梯田25.5万公顷,造林228万公顷,种草20万公顷,修建谷坊42576座,沟坝地275万公顷。这些综合措施对拦泥缓水,促进农、林、牧业和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保持水土有一定功效,目前又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治理进度与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