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其“卓越的感受性……并用小说的技巧,表现了日本心灵的神髓”
获得1968年度诺贝尔奖文学奖,他的独创性及想象力举世公认,但是他也有许多作品,是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的实录,甚至其中的许多细节都是真实的,如他的小说《篝火》《非常》《南方的火》等十数篇小说,都是记录他与少女伊藤初代的恋爱经历,
川端自己也说这些的作品是“我以自己的体验为题材写的小说”,《十六岁的日记》《葬仪的名人》等也是他自己的经历,这样的作品有时因为没有虚构的成分而显得故事性不强,但是那些真实的细节却具有很强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民俗学和社会学本身,又往往忽略了这些活生生的细节,如川端康成作品中有关日本混浴习惯的描述,会使我们接触到任何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历史著作中没有接触到,也不可能接触到的鲜活的细节。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篇作品于1926年以《伊豆舞女》《续伊豆舞女》为题目,发表在《文艺时代》的第1期和第2期上,受到了当时文坛的盛赞。
《伊豆舞女》的创作与作者青春生活的体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它是川端1918年伊豆旅行的记录。
川端康成在随笔“独影自命”中写道:“在20岁(虚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伊豆 ,也就是我在《伊豆舞女》中写到的旅行。”
(见《川端康成全集》,33卷,新潮社,1999年),而在“《伊豆舞女》的作者”一文中说: “ 《伊豆舞女》中的所有情节都是事实而不是虚构,如果说有所谓的虚构,那也就是省略而已。我是把那些事实原封不动地记录了下来。”
两位文豪同处于一个年代,他们之间的过往与交集,在当时亦是一段值得文学爱好者久久回味的传奇。
川端康成是有点看不起太宰治的,认为他就是一个乡下人(虽然家境也不错,乡绅之类的),写文带土味,又有点赶时髦的味道
《伊豆舞女》中的所有情节都是事实而不是虚构,如果说有所谓的虚构,那也就是省略而已。我是把那些事实原封不动地记录了下来。
他的独创性及想象力举世公认,但是他也有许多作品,是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