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处是指十二处: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之意)。六内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内处)加六境(六外处)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征”之意。它们是: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
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
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
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
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灭(除去欲望),
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有益的语言),正业(好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这句话,虽然我也是念佛人,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句话其实根本不是佛说的,这是净土宗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为了强调念佛法门的强大而衍生出来的一句话,但很可惜,佛经里是没有这句话的。
末法时代,道德败坏,戒律松弛。有这个因,就代表成就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你坚持戒律就不能成就。南传佛教有一句话叫“只要正法,律还存在,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至于对人生起恭敬心,我也做不到。
这是一种很理想的修行方法,很好,但是我做不到。
但我觉得我做不到的原因不是因为说明末法时代,而是我们一直忽略了修行的次第。
菩提心是每个大乘弟子都要发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菩提心做基础,你也做不到对人人恭敬。
而菩提心的基础是说明,出离心,我们很多时候连出离心也做不到,何况其他。
说的不客气,其实很多人喊菩提心菩提心,普度众生的人,嘴巴上喊的比谁都好,做未必做得到。
你清楚自己的定位,把心放下来,一步一步去做就好,如果你真没有办法对任何人升起恭敬心,那就先对你恭敬的人升起,慢慢来就是。
另外,我记得坛经的“不见世间过”的“见”是做“现”解的,意思是修行之人,不会出现世人那样的各种毛病云云。修行人对他人恭敬并不代表是非不分,如果一人拿刀砍母亲你还觉得不是他错是你错,那你就真错了。
你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你知道———佛陀说的这个“亿万人修行,罕一人得道”的末法时代。
可是很多人不信佛陀的话,去信某几个名师的话,说现在…………。
--------------------------------------------------
摘录,只有魔子魔孙才否认大小乘经典的记载,佛主确实说过末法时代,所以任何人一提末法时代,所有魔子魔孙竭力反对,大家知道这个话题是僧俗部分人最忌讳最气愤的话题,公开否定末法时代。。其实谁是魔子魔孙你们一目了然。 你百度末法时代
《大般湼盘经》卷七:
佛告迦叶:我般湼盘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以下摘选--
《楞严经》上有一句大家经常引用的句子,"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魔道子孙)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披褐,称佛弟子,相共檀那,饮酒食肉,污漫净地。
魔王波旬见到佛主,说:“你涅槃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
佛说:“佛法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
波旬说:“呵呵,正义永存,邪恶也不会消失。你在世时也不是人人都信仰你,我的徒子徒孙不也很多吗?人性本恶,学坏容易学好难。你入灭之后,信仰你的人会越来越少,信仰我的人会越来越多。”
佛说:“我有佛经留世。”
魔王波旬:“经典是死文字,要教化众生,还是需要人来解释。”
佛说:“我有僧宝留世。”
波旬:“你要教化众生得引进新人吧。你老人家不会拒绝我的弟子接受你的教诲吧。”
佛说:“不会。”
波旬说:“到了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僧团队伍里,住你佛家庙宇,穿你佛家袈裟,吃你佛家饭,破坏你的佛法。 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
佛祖听了魔王的话,久久无语,不一会,两行热泪缓缓流了下来。魔王见此,率众狂笑而去。
《大般湼盘经》卷七:
佛告迦叶:我般湼盘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
1、据佛教经典大乘《大方等大集经》第55卷《月藏分》的第17“分阎浮提品”——
释迦牟尼佛告诉另外空间的神,要他们守护佛法“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然后释迦牟尼佛说到:
“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
(这里释迦牟尼佛更是明确无比的指出:
佛教在经历了5个5百年之后,也就是2500年之后, 也就是现在,
佛教将只剩下一个外壳,到时候众僧人们“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但他们“毁破禁戒,行不如法”,都是一些“假名比丘”了。)
2、据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记载:
到“佛教末法时期”时——
“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
(修佛法的是为了什么?那不就是要修得正果,要证悟自己的果位吗?
“不能修行证果”,这是佛经中这么明确的话。
佛祖说话绝不“妄语”的。“妄语”是佛教的根本大戒。)
3、据《占察善恶业报经》,“佛教末法时期”“已经度不了人”——
人们“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少,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这一句明确指出:
末法时期的佛教度不了人,不能使人得道,不能使人成正果。)
4、有关佛教“末法时期”的讲述还见于佛经——
《佛说法灭尽经》、
《贤劫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摩诃摩耶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等。
法无自性,毕竟是空。法是因缘生。佛陀说法,善观众生根性,然后根据根性给予启发。佛法本无大乘小乘,深陷欲界的凡人,佛陀为说出世间法,已出世间的大菩萨,佛陀为说甚深法理。俗人如果能修八正道,成为四双八辈中的一员,就已经离俗,已经成圣,只要信心足,加上精进,这个不是多难的事。而四双八辈中人,基本可以做到不言他人过,常自忏悔发露。到了那个境界,不需用心,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了。犹如猫狗奋力不能飞行,燕子蝙蝠随意即可飞翔。为什么这样呢?其境不同,其界亦异。所以,改变自己的境界,是非常关键的。怎么改变境界呢?所谓正经八道。八正道可以让人离俗成圣。三结尽即可得须陀洹果,三漏尽即可得阿罗汉果。现在颇有人瞧不起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境界,而佛陀在世时常赞叹四双八辈之士。为什么这样呢?一劫之中,假如一位众生的骨骸不腐坏,即能积如大山,何况众生于无量生死大海,已历无量劫,如果不修佛法,未来还将历经无量无边劫。而离俗之后,哪怕只是得须陀洹这个极低层次的圣果,也只有七次人天往来,即可脱诸苦了。发心是一回事,实修又是一回事,发心成佛,实修还须先修离欲:或安般,或止观,或修四念处...只有多多修习,根门常关,即是最捷之径。佛陀层说布施所得功德,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离欲俗人得福千倍......施阿罗汉,乃至以佛法度一世二亲,得福无量。但是这些,都不如于刹那倾,生世间不可乐想,所得福德。楼主试修一下,假如您能修到四禅境界,现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假如能常入正定,那么上可生无量慧,下可生无量戒。虽然您心里没有求慧求戒,而戒和慧自然产生,佛经记载里,佛陀也再三这么说过的。
六祖说的没错。做不到是你智慧不够。需要磨练。任何人都是阿弥陀佛指的是佛性。每个人都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当来必定成就与诸佛无异处。若如此观。对众生则不生增上慢想。不生轻视想。我们都是已成就当成就为成就。莫疑佛语。真实不虚。罕一得道是说成就困难。需要累劫修习。所以我们不能浪费光阴虚度此生。因缘具足成熟之时。人人都会修道而成就。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以我们不要生嗔恨心。培植善根福德。利益人天。不思议境界只在早晚。焦芽败种说的是阿罗汉不求佛道。乐住小乘不求无上。佛祖呵斥为此。你知此非大道。并有忏悔心。及时改过。处处修行。难则化易。你要有勇气有信心并且脚踏实地的去做。往往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你若一直退缩心怀疑虑畏惧。一块很小的石头在你看来也将是巨大的。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