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说呢,各个朝代都不相同的,不能笼统的概括的.
关于世子也不好说...世子是王的儿子,王一般是皇帝的儿子或兄弟,自汉朝后异性王就很少了.
王的儿子称世子,继承人称王太子,女儿称郡主(或县主,这也是个级别问题,郡比县大)
下面是各朝代的顺序,也是简单的概括,不能以此为准的
《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因此,各代皇后只有一个(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例外)。皇后以外,嫔御的名号、数量各代都有不同的规定。除了有名号的嫔御以外,还有数不清的宫女。
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曹魏的皇帝对嫔妃名号甚感兴趣。也许是出於喜好文学的缘故,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把嫔妃名号作番调整。至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代,雅兴祖法《周礼》中的嫔御制度,其影响及於南朝、隋唐和金代。晋制: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为九嫔;下有美人、才士、中才人。
南朝宋,各个皇帝在晋制上有所增删,至宋明帝时规定:贵嫔、贵妃、贵姬为二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役。
南齐规定: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南梁及南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
北魏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
隋朝,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按《周礼》修订嫔御制度。炀帝雅好此事,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规定: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员及美人、才人十五员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御女二十四员,采女三十七员,共为女御。
唐代,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女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唐中后期有些改动,姑不计。
宋代的嫔妃名号没有准则,纷纭杂乱。一女子初入宫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如永嘉郡君、始平郡君;南宋改君为夫人,如齐安郡夫人、咸安郡夫人、平乐郡夫人,人数及郡名不定,再由此升为才人,由才人进为美人,再上是捷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众名号。妃一级是: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代的特色是人无定位,先由初级开始,随着宠遇的增长,不停地晋级。
辽代,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这之间没有级次。
金代,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其下与唐代相同。
元代对后宫女子定立名号,并无多大兴趣,除皇后外,仅有妃这个名号。
明代,受元代影响,后宫女子虽多,名号仅妃一级。宫女被“御幸”后可获得妃的名号。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等,贵妃位最高。
清代,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五级。下有答应、常在,不算正式名号。
皇后 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 答应 常在 宫女
我就说清朝吧..反正其他的我也不知道..
1.皇后 一人
2.皇贵妃 一人
3.贵妃 二人
4.妃 四人
5.嫔 六人
6.贵人-答应-常在,人无定数 合起来就是著名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