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为广泛,但出露规模、形态不一,由下至上显示出由零星向较为完整出露变化的特点。宏观上看,太古宙唐家庄岩群和胶东岩群均呈包体状残存于太古宙TTG岩系之中,且集中分布于胶北隆起区的中部,构成“核”,而作为孔兹岩系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则环绕其分布,出现类似于加拿大地盾的“洋葱构造”(于志臣,1999)。应该注意的是,东部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有太古宇出露。
(1)中太古代地层
唐家庄岩群(Ar2T.):主要分布于莱阳谭格庄及栖霞鸡冠山、黄岩底等地,呈包体状零星残存于新太古代栖霞TTG岩套中。岩性主要为磁铁石英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紫苏斜长麻粒岩、石榴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二辉麻粒岩。原岩以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硅铁建造,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变质,并伴有紫苏花岗岩侵入(张增奇等,2011),变形主要以韧性剪切作用为主,但后期重结晶作用强烈,粒度较粗(王世进等,2009)。其磁铁石英岩的Sm-Nd 模式年龄为2846~2763Ma,U-Pb年龄为2945Ma(王世进等,1999)。
(2)新太古代地层
胶东岩群(Ar3J.):呈大小不等的包体状分布于新太古代栖霞岩套TTG质花岗岩中,主要出露于栖霞观里、苏家店,招远齐山,蓬莱虎路线等地。根据岩性组合不同分为郭格庄岩组(Ar3g.)和苗家岩组(Ar3m.),二者上下关系暂不清晰。苗家岩组(Ar3m.)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与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互层;原岩为一套岛弧环境下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性稳定,韵律明显。郭格庄岩组(Ar3g.)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条纹条带状黑云变粒岩夹磁铁(角闪)石英岩、石榴透辉含磁铁石英岩等;原岩为陆源碎屑沉积夹少量硅铁建造,属陆源浅海相沉积环境,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后者是区内变质沉积型铁矿的主要赋矿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