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基础
经过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间的战争,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孟森所著《明史讲义》中记载,洪武初年,国家统一,北方土地得以收复,但城市附近的土地大部分是荒芜的。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生产的措施以后,人口开始增加,《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也随之扩大,洪武二十六年,明太祖命官员核实天下土田,总面积达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合四亿多亩[3]。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与元末相比增长了4倍多。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明太祖二十六年的土田面积相当于我们现在所可使用的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而人口却仅有我们现在总人口的二十五分之一左右。《明史•食货志》记载有“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由此可看出,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政府的财政税收也比以前有所增多。这就使郑和下西洋有了来自经济上的支持。毕竟,要制造并派遣这么一组庞大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没有国家富饶的经济做后盾,是成功不了的。
(二)海军的强大和精湛的造船技艺使远洋航行成为现实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经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这样写到:“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明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船只3800艘,其中包括有巡逻船1350艘,当时郑和所率领的27800人里,90%以上是有军籍的,船上有一套组织严密的指挥系统,船队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设备和武器,具有海上作战的能力,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海上劲旅。而从《明实录》记载的关于郑和船队与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的作战胜利,以及与祖籍中国广东的海盗陈祖义领导的海盗及图案的作战胜利,都可算是明朝海军实力强大的有力证据[4]。
古代中国的造船业在唐朝时就已经非常发达,当时在各处远海上航行的中国船舶都是非常著名,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这种庞大的海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而且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有其他国家能望其项背的。明成祖登基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陆陆续续兴修建船厂,一时大大小小的船厂多达六十多家,仅南京附近的船厂就多达34家。1957年,南京三汊河明代宝船厂出土了一根长达11.7米的舵杆,体型巨大,按这个长度可以大概算出郑和宝船的吨位最大可在一千吨之上,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5]。据《明史》记载,郑和船队第一次出洋,当时就有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出海,包括领导成员、军官、外贸人员、技术人员、翻译、医士与士官、祭礼、工匠、水手、起钳工等等。明初对技术人员,尤其是天文医药等方面的人才是非常注意选拔培养的,并采用登记录用的方法,所有的努力都为郑和航海准备了有用的人才。而罗盘针的使用,让船队即使在天气条件不好的日子里,也能辨别方向,顺利前行。
(三)明成祖的推动
在封建王朝时代,要进行下西洋这般惊天动地的大事,必然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推动与支持,郑和能成功的七下西洋,明成祖朱棣乃是当仁不让的幕后推手。而关于明成祖为何要派遣船队下西洋,自古以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总结一下大概有一下几种。
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明史》里边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死亡,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后,朱允炆即位,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先把力量较弱的藩王的爵位削掉,再对实力最强的朱棣下手。朱棣得到消息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朱棣率兵攻进南京的皇城之后,建文帝便失去了踪影,对于这个由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应该是心有忌惮的,毕竟朱允炆才是正统。此后的数年中不断地有传闻建文帝出现正在西南甚至海外,而且身份多数是僧人。朱棣在位时便处死了十几位被谣传为建文帝的僧人,对建文帝在海外的消息实在是难以确定。朱棣更是担心海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会利用朱允炆特殊的身份建立小朝廷自立甚至是反扑,因此派遣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远下下西洋探寻建文帝在海外的踪迹。
2.向海外各国展示大明国威
关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除开上文,《明史》里还有有写到“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朱棣为人勇猛好战,他在当亲王时便常亲自带兵出征,深受朱元璋赞赏。即位后更是接连五次亲自率军征战漠北。因为朱棣爱好炫耀军工,每次亲征都会使国家财政耗费巨大,郑和下西洋也同样如此。朱棣派遣郑和进行第一次远洋航行时,连俗称为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都爆发了饥荒,户部尚书夏原吉不得不亲自去解决饥荒问题。而在同时,国家的征伐和海外远航计划没有半点改变。朱棣完全是以天朝上国的天子身份面对随着郑和船队来朝贡的国家的。海外来朝的使节们在中国境内私自交易时,朱棣也从不加以阻止,并说“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即使在爪哇国西王杀害了郑和部下一百七十余人时,也没有命令郑和攻打爪哇国,只是责令爪哇国赔偿六万两黄金,最后爪哇国只赔偿了二万两黄金,朱棣也大度的不予追究。可以说外国国王和使节在永乐年间不断来华朝贡觐见,对朱棣命令郑和六下西洋起到了不断的推动作用。
3.为明代兴起的工农业寻找海外市场
元末起义大潮中,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于1368年建立明朝。但是一个朝代的建立却并不能代表战争至此结束。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多达二十三次,气焰十分嚣张。而苏州和嘉兴等地,因为曾经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朱元璋因此对这些地区采取不公平政策,田赋比其他地区高出十倍还不止。当地百姓不堪其苦,或与倭寇私通,或作其向导。为了阻止和预防沿海百姓与倭寇相勾结,洪武四年,颁布“禁海令”,明文禁止官民私自与外国互市,并且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进行经济活动。到朱棣统治时期,明朝的经济发展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丝绵纺织业以江南为中心,造船业则是广东、福建沿海技术领先,制盐业遍布于明朝广大疆域,银矿业主要集中在浙江云南等地,而四川的冶铁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都已具有一定规模,盛极一时。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需要有更大的市场,但由于明初的海禁政策,明成祖不敢违抗祖训。但是他寻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就是通过郑和下西洋这种官方行为和海外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往外输出国内商品,在国内仍然执行太祖时期的民间禁海政策[6]。
郑和下西洋能够实现,朱棣个人的想法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朱棣病死漠北之际,郑和的船队也不得不停歇在南京,直到宣帝时才又有了一次出海的机会。明成祖朱棣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持续支持航海远征的皇帝,是促成郑和下西洋当之无愧的推手。
(四)郑和的个人才干
在对海外环境不了解不清楚的情形下,要保证整个船队的安全和顺利完成出使任务,就要求这支庞大船队的统帅,必须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郑和年少时便跟随朱棣,参与过多次战争,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更是经受了军事锻炼,增长了组织和指挥才能。郑和精通阿拉伯文字,能与西洋国家进行交流沟通。郑和博览群书,对东南亚、南亚等国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宗教都有所了解,郑和还有一定的造船、航海知识,还赋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不仅如此,在宗教信仰上,郑和身兼佛教和回教徒两种身份,有利于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作为虔诚的回教徒,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城朝圣[7],家族渊源使郑和对远洋也心向往之。这一切的一切,促使郑和成为了远洋航行的统帅,也为远洋航行的成功加了一份保障。
郑和临机应变能力强,指挥得当,另外明朝的航海技术已经足够先进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是综合因素决定的,也就是当时综合国力决定的,就像目前我国航天实力、美国航母强大一样。一方面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船只、罗盘针、航海技术、财富等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当时明太袓朱棣的大力支持,郑和个人的领导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