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苏麻喇姑从小生活在草原,条件艰苦水资源十分匮乏,所以苏麻喇姑非常爱惜水,而且这也和她的信仰有关,认为洗下的污垢都是自己的罪孽,喝下去之后才表示自己是诚信悔改。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后她跟随来到京城,从此开始了和孝庄相依相伴的生活。
苏麻喇姑在清朝后宫的地位非常尊贵,当时康熙帝年幼的时候出了天花,苏麻喇姑不眠不休的照顾他几天几夜,直到康熙帝完全康复,而康熙帝从小生活在孝庄身边,也多亏了苏麻喇姑的照顾,两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孝庄去世之后,苏麻喇姑一度意志消沉,康熙帝为了安慰她,将刚出生的皇子送到苏麻喇姑身边,希望能为她添些欢乐。
苏麻喇姑从小生活在大草原,草原上的条件非常艰苦,除了气候十分恶劣之外,还极度缺少水资源,人们经常要搬家追逐水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十分爱惜水源,一盆水往往要经历洗菜,洗手,洗漱,拖地,最后才会被喂给牲畜,所有的人都将水当做金子一样,十分珍贵,这让苏麻喇姑从小便养成了爱护水的好习惯。 即便后来到了京城水资源丰富,但苏麻喇姑还是改不掉这个习惯,每日都非常珍惜用水。
而且苏麻喇姑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中人生下来便是有罪的,需要不断洗刷和减轻自己的罪恶,否则死后将会坠入地狱,因此她们认为洗澡也是赎罪的方式,而洗澡水中充满了罪孽,喝下去代表自己诚心悔过,萨满神见到之后会饶恕自己的罪过。虽然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难以接受,但那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非常神圣的。
这是来源于苏麻喇姑童年时期在蒙古草原上生活所养成的生活习惯。因为蒙古草原上常年缺水,所以,牧民们是惜水如金,爱水如命,对水资源是非常重视,水成了牧民们最重要的生活资源之一。因此,他们认为,浪费水是会遭到天谴,受到惩罚的,所以,蒙古牧民们一整年都不洗澡,只有在除夕夜迎新年的时候洗去身上的污秽,但是洗澡的脏水还要亲自喝下去,以表示对浪费水的忏悔。
一、苏麻喇姑的传奇
苏麻喇姑(约1612-1705.10.24),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1636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二、苏麻喇姑对后世的影响
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
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
苏麻喇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历经四朝,身为侍女,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孝庄和苏麻喇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麻喇姑冒险见多尔衮,多尔衮最终没有做篡位的“燕王”,而是做了辅佐幼主的周公。
而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成就了康熙的盛名。
三、苏麻喇姑特殊的生活习惯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
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
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
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因为她很信奉和尊重佛教,喝掉洗澡水是为了向佛祖忏悔自己过去一年做错的事情。
当时的苏麻喇姑是十分信仰佛教的,苏麻喇姑认为一年只洗一次澡,并且把洗澡用的水喝掉是一种十分真诚的忏悔。
苏麻喇姑一直以来都喜好佛教,不仅一年只洗一次澡,还平时都只吃素。洗澡后还将洗澡水喝掉,她认为这是虔诚的忏悔,来表达自己尊重佛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