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谚语:“一个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 或者:“一个人的佳肴常为另一人的毒药。”
A person's food,is another man's poison。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宋 释玿《颂古三十一首》:有主有宾,有礼有乐。得失是非,如何摸索。才摸索,无上醍醐成毒药。君不见人鹏展翼盖十洲,投窗之物空啾啾。
宋 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梵志翻著袜,是人皆道错。宁可刺你眼,不可瘾我脚。莫莫,醍醐上味,翻成毒药。
名医李时珍《仙家酒》:“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自东周初或春秋始,“醍”字意为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汉末学者郑玄谓“醴以上尤浊,盎以下差清。” 西汉时戴得、戴圣叔侄整理孔子门徒的后代所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也有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为红色的酒。至今江南地区还有这样红色的米酒,味甘、有后劲。 可资佐证的还有:《孔子家语》卷一《问礼第六》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五注疏《天官冢宰》五齐;郑玄《毛诗正义》卷六注《蟋蟀》篇;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十六宗庙考六;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五齐三酒诂》;清朝应捴谦《礼乐汇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199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可见“醍”字的本意与乳与乳制品无关;还有现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古代蒙古人制作马乳酒的术语“阿刺吉”与乳与乳制品也无关,但与“醍”却同源。
但是,“醍醐”的另外一个意思,作为一种药物,则更早地出现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里面说到“悦般国”的人:“俗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悦般国”人特别在意毛发的清洁,用醍醐美发。
《北史》卷五十五列传四十一《慕容绍宗传》记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又畜产繁滋,获醍醐奉献,赉物百段。”
佛教用以比喻佛性。《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唐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一:“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清 金农《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比喻美酒。 唐 白居易《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明 徐复祚《投梭记·救女》:“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 郭沫若《蜀道奇》诗:“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是不要铺张浪费的意思。
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无法靠就其历史来源
我觉得应该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的意思吧~!
也就是说,也许对于你,觉得美好的东西,对我来说,却很厌恶。
对爱情来说,也许一个人眼中外貌和个性都很讨厌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眼中,却像天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