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都有,灵璧县是尸身,定远县是头颅。详情见下:灵璧虞姬墓到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有一片终年常绿的树林,树林中沉睡着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静穆凝重。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园内还有一幅对联,颇为伤感: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定远虞姬墓位于安徽定远二龙乡(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相传虞姬的头颅就掩埋在此,相传苏轼曾经游历到此凭吊,闻孤坟残阳,微草星花,却不见当年霸王盛气,只独留美人孤魂,十分感怀,写下了:《濠州七绝虞姬墓》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中国有两座虞姬墓,一座在安徽省灵壁县,一座在安徽省定远县。民间传说虞姬 “身葬灵壁,首葬定远”。据文物部门考证,灵壁县虞姬墓廊处显著位置有块清代墓碑,碑文上明确记载: “定远之南有一姬墓,彼葬姬首,此葬姬身。”。灵壁县的虞姬墓前还有一幅对联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横幅 “巾帼春秋”。
另一篇 “虞姬墓之谜” 的文章,作者非常肯定地认为在文革动乱期间灵壁县虞姬墓曾被打开,他亲眼目睹墓中的尸骨是身首相连的,还有几近完好的牙齿,否认了 “彼葬姬首,此葬姬身”。作者非常惋惜写道,由于是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死者唯一随葬的,也是仅有的一对风形耳饰在墓穴开挖后被周围群众哄抢。作者考证了长短不一的几块棺板,认定墓中主人就是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