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个都没说到点子上。
理论上平均穿深超过等效装甲值就可以完成击穿(等效装甲就是坦克装甲存在倾斜角,换算角度算出的实际装甲值)。但实际要考虑2个因素,其一是穿深的随机性,穿深随距离增长而变小是固定的,而每一炮的穿深也是浮动的。其二是倾斜装甲的跳弹几率。综合起来,比如说你攻击的当前150的装甲部位有一定的倾斜,折合水平面等效210的装甲,225平均穿深并不能完全保证每炮击穿,因为存在射击距离削弱、炮弹出膛后判定的穿深、是否判定跳弹。
所以我们有时候按照纸面均穿数据来看打不穿的装甲,突然穿了一炮,那一炮可能因为距离极近,而且发挥了高穿深,正好超过了对方的实际装甲值并且没有被判定跳弹。
此外,射入角度也是有极大影响的。击穿设定中有一条:当前射入角度与垂直射入的角度形成的夹角超过70°,必然无法击穿。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要击穿的装甲点上做一条垂直线,这条线与你射入该点的炮弹线形成的角度大于70°就无法完成击穿。此外,即使小于70°,因为射入角度问题,你的视角中对方的装甲变成了带有倾斜度的装甲,该部位的等效装甲防御会变大。
还有一条设定为:炮弹口径超过射入装甲厚度的三倍,必然击穿。可能你会想如果射入角偏离70°还能击穿么?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不矛盾的。因为射入角问题,装甲实际等效数值会上升。
综合起来简明概要:实际装甲数值≠纸面装甲数值,理论可击穿需要平均穿深>实际装甲数值。尽可能垂直射入装甲。炮弹存在距离削弱、穿深浮动、几率跳弹而出现无法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