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阳(今河南汤阳)人。宋朝著名将领。曾于绍兴年间两次镇守江州,将近四年,占其从军生涯三分之一,并在江州购置田、地、房屋安家,母亲死后,亦安葬庐山。岳飞生前在其故里被金人侵占后,即择居江州,为其身后选定终老之处。
岳飞出身雇农家庭,家境贫寒。少时沉默寡言,有志气,而且“生有神力”,未成年时,就能拉得开三百斤的劲弓,并能引发八石(约合一千斤)的腰弩。初随汤阳枪手陈广学“主技”,无所不精。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攻读《孙子兵法》,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深受乡人赞赏。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十九岁,应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招募,当上了一名“敢死战士”。靖康元年(1126年)应枢密官员刘浩招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参加赵构大元帅府的部队。靖康二年,经河北招抚使司干办公事赵九龄的引荐,得与河北招抚使张所晤谈,张所见他对兵法、军事形势,燕云山地理了如指掌,任为统领。不久张所被谪病死,所部在南岭山被金军包围,岳飞领一军杀出重围,辗转归附东京留守宗泽。宗泽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即任为“踏白使”,令其率骑兵五百抵抗进犯汜水关(今河南汜水镇西)的金兵。岳飞用疑兵之计,大败金兵,被提升为统领,旋又提升为统制,宗泽死,随开封留守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5年),金将兀术率军南下侵宋,建康行营留守杜充不战而降,金军乘机攻占杭州、取越州(今绍兴)、攻明州(今宁波),企图乘势捉拿皇帝赵构。面对将帅叛逃、士卒溃散、皇帝流亡、金军席卷而来、百姓惶惶呼救的局面,岳飞集合部队,刺血激励部下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士卒为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表示愿意随他抗战到底。于是,他先后移军驻广德军、宜兴县,安定地方秩序,收编散兵游勇,壮大军队实力,并随时率领部队,出外袭击金兵。四年,南侵的金军因遭到南宋军民的抵抗,准备率部北撤。岳飞在摸清敌情后,率领部队主动出击,大败金兵于常州、镇江,迅速收复建康(今南京),就任通泰镇抚使,由此名声大振。
绍兴元年(131年),南宋王朝任命张俊为江淮路招讨使,要他负责征讨大江南北军贼游寇,镇压农民起义。并下令给驻扎在江阴的某些部队,包括屯在江阴军境内的岳飞的部队在内,一律听从张俊的节制。当时,江淮一带有李成、张用、曹成等游寇,其中李成拥兵十万,割据六七个州郡,称孤道寡,大有席卷江南之势。这年正月,其大将马进又攻占江州,三月,岳飞率军至洪州(今南昌市),与张俊会合,正值马进率军进攻洪州,连营西山。岳飞自请担任先锋,领兵由赣江上游的生米渡过江,出其不意,打败了马进的先锋部队,乘胜追击,直逼筠州(今高安县)。张俊亦督锐师至城下,两军夹击,敌力不支,乘夜逃至南康(今星子县),收复了筠州。李成不甘心失败,从南康调兵十万进扑,又被岳飞战败于楼子庄(属今永修),张俊引兵随后掩杀,一直追至江州,李成、马进先后北奔蕲卅(今湖北蕲春县),遂于三月十八日收复江州。张俊、岳飞军队,因粮草缺乏,在江州休整两个月,到五月下旬,引兵渡江,攻打李成、马进。马进为追兵所杀,李成率领余众,投降了伪齐。六月,在李成一支游寇基本平定之后,张俊大军进入鄂州境内,由张用率领的另一支游寇,见大军压境,便离开咸城,渡江东下,移驻江西的瑞昌、分宁(今修水县)一带。张用,河南江阴人。岳飞曾于建炎三年正月,率兵二千,大败张用于东京南薰门外,建立了以少胜多的奇勋。张俊派遣岳飞带领人马前往分宁招安,岳飞即致书张用:“吾与汝同乡,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患,今吾在此,欲战则出不战则降。”张用接书后,踌躇不决,开始布置抵抗,及至交锋,又接受了招安。张用被留在张俊军中作统制官。七月,岳飞以功擢升神武右副军统制,后又提升为都统制,驻军洪州。在张用接受岳飞招安之后,曹成拥众十余万,离开江西吴仙镇,向湖南的浏阳、广西的道贺(今广西贺县)两州一带流窜。二年正月,南宋王朝委岳飞代理湖南安抚使和潭州知州,前往征讨曹成。岳飞率军从洪州出发,经湖南、广西、广东境内,跟踪追剿曹成,于闰四月到达岭南的贺州,在蓬头岭击败曹成十万之众,迫使曹成接受招安。岳飞以功得授武安军承宣使。
绍兴二年六月,岳飞在讨平李成、张用、曹成三股游寇后,奉命第一次驻军江州。这时岳家军约有二万三四千人,供应极为匮乏,然而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士兵忍饥,不敢扰民,托宿街市商店,黎明即起,为主人打扫门宇,洗涤炊具,然后离去。留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江州百姓为感谢岳飞的功德,建岳飞祠,并塑其像于祠内,朝夕礼拜。死后,又将生祠改为岳王庙,庙旁建有“洗马池”、“岳公井”。至今九江市仍有许多岳家军的传说,如庐山西北麓的岳家市,传说是岳飞特准驻军与当地百姓集市贸易的地方。市内锁江楼一带,旧名“岳司门”,相传是岳飞驻扎水师的地方,现在岳司门虽不可见,然其名犹存。
绍兴三年三月,岳飞奉命镇压虔州(今赣州市)、吉州(今吉安县)的农民起义军。四月初,岳飞的部队到达吉州,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在龙泉县(今遂川县)境内武陵、烈源、陈田三处结扎了无数大小营寨,由十八大王分别管领。岳飞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半个月后大部分被击破,李满据险抵抗的最后一个营寨,不久也被攻破,彭友,李满先后被俘。接着,岳飞又率军转向虔州,在兴国衣锦乡一带,同起义军交锋,由于起义军勇气有余,战斗经验不足,几百座营寨,很快被岳家军攻破,其首领全部被俘。于是岳飞奉命留五千兵驻虔州,选三千人马移驻广州,以精兵万人戍守江州,九月,岳飞抵达杭州,朝见赵构,赵构赏给他衣甲、马铠、弓箭,战袍等物,并奖给军旗一面,上绣“精忠岳飞”四字。并擢升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继续屯驻江州,将原先在江州的傅选的部队;并入岳飞部队,江西安抚使司所管的各项军马,都听岳飞抽调使遣;驻扎在江北舒、蕲两州的部队也一律归岳飞节制。这时岳飞部队真正壮大、强盛起来。从此,沿长江的中下游,由岳州、鄂州而东到江州;湖广的山陵地区由岭南而到虔、吉二州,全都感受到岳飞军队的威慑力量。这时岳飞驻扎的江州,和驻扎在上游的王燮、驻扎在下游的韩世忠、刘光世形成了牢固控制沿江的四大重镇。
绍兴四年三月,岳飞奉命收复襄阳,遂从江州移驻鄂(今武汉),又从鄂州渡江北上,亲自率领一支部队,攻打襄阳。六年二月,岳飞在鄂州措置驻军襄阳府,拟作直捣中原之计,不幸其母于三月二十六日病死鄂州军营。岳飞立即奏报南宋王朝,随带眷属,跣足徒步,扶柩葬母于庐山株岭北端之“卧虎舔尾”,建“叠翠亭”以悼母。南宋王朝接到岳飞奏报之后,就以御前金字牌降诏要他“起复”(孝服未满,而复起用,谓之起复),令岳飞日下返回鄂州主管军马,措置边事。还派一名宦官到庐山进行慰问和敦促。迄五月中旬,南宋王朝尚未得知岳飞返回军营的消息,除继续降诏本人敦促外,还由三省枢密院下令给岳家军全体属官将佐,要他们共同敦请,如因迟延贻误军机,他们也要受到处分。因此,岳飞只好“移孝作忠”,返回鄂州军营,措置军务。七月下旬,岳飞移军襄阳,收复伊(阳伊)、洛(洛阳)、商(州)、虢(州)等地,继而围攻陈、蔡地区,大败齐伪军,捷报传到朝廷,御旨赐封,官拜太尉。
襄阳大捷之后,皇帝赵构和宰相张俊,对岳飞十分倚重,在解除刘世光兵柄后,有意把这支部队并到岳家军中,并在《御扎》中提出以“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的重任交给岳飞。时刘世光部队的兵马将佐是岳家军的两倍,将这两支部队合并之后,则岳家军的数量,全国首屈一指。有了这支部队,岳飞就可以实现他立志报国的理想。但是到真正要实行合并军队时,赵构、张俊又改变了念头,他们认为:既已罢斥了刘世光,就决不应有任何其他大将因此而得以加强威势,造成将来难以驾驭的隐患。于是,他们推翻前议,决定把刘世光的军队仍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并提王德为都制,归都督府(即张俊)统领。谋划已定,赵构写了《御扎》通知岳飞。接到这封《御扎》后,他首先去找张俊,然后求见赵构,为实现并军一再作出努力,却一再遭到拒绝。在七年三月,岳飞怀着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离开了建康,溯江而上,路过江州,便回到庐山东林寺旁他的府第中去,写了一道奏章给南宋王朝,但又不敢对皇帝表露怨怒之情,只好说因与宰相张俊意见不合,请求解除兵权,留在庐山,为他的母亲侍完孝服。鄂州军营一切军务,他都委托张宪处理。此时,他内心矛盾,百感交集,曾写《寄东林上人》诗一首,抒发当时的心情。诗云:“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百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长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林终作赤松游。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这一次,岳飞一再写了三道奏扎,请求辞职;赵构也一连写了三道御扎,催他返军,经力辞未允,前往建康朝见赵构请“罪”,赵构命其回军视事,镇守江州,为淮浙援。岳飞遂于七年秋后,第二次驻军江州,这期间,岳飞曾施行反奸计,使金国废掉伪齐刘豫。并与韩世忠联合要求北伐,于八年,移镇鄂州。
绍兴十年,金军分四路南下侵宋。岳飞于六月再次从鄂州出兵北伐,大破兀术“拐子马”于郾城(今河南郾城),乘胜进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两河义军纷纷响应,士气高涨,以“直捣黄龙府与诸军痛饮”相激励。正待渡河之际,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师。岳飞接到诏令,痛心疾首,悲愤万分,高呼:“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复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回临安(今浙江杭州)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入狱,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也许有)罪名被杀害,时年三十九岁。宁宗时,追封鄂王。有《鄂忠武王文集》,所收诗词大都慷慨激昂。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