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上父母大人:边塞如今已是秋天, 天空中这一群群展翅向南飞去的大雁。这不免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回家乡的心情是如此坚定,对塞下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留恋。唉,想想现在我已离开家有七、八个年头了,家中的亲人们还安否?我是多么地想回到家乡,见到那已久别的亲人。多么希望那大雁能将我的思念带到家里去,带给我那些深爱的亲人们啊!就在昨天,我去关外放马。一道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上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色之中。雁门关外,枯草就这么一直蔓延到天际,与地平线重合在遥远的那一方,头顶不时传来雁鸣声,人字型的队伍指向南方,整齐有序,我就想,它们要去哪里继续自己的生活?继续自己的梦想?可是,我呢? 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不停地穿透我的衣衫,侵蚀着我的灵魂。我独自在异地他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它早已和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找个有草的地方,但这荒凉的古道似乎望不到尽头。古道两边站满了嶙峋的老树,干巴巴的树干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上面还有几处啄木鸟行医的痕迹,一些枯萎的藤子紧紧地缠在他的身上。可能是经不起秋风的无情,地上满是飘落的叶子,偶尔也有几片叶子孤独地挂在盘旋的虬枝上。此时在外觅食,忙碌了一天的乌鸦也疲惫地飞回了巢穴。望着这一切,我更加徒增惆怅与无奈。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相传,旧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传大雁飞到这儿便不再南飞。天色向晚,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牧马的悲鸣和瑟瑟的秋风声,此时,军营中又响起了高亢悲壮传令的号角声。放眼望去,四面山峦环绕,连绵不断;天似穹庐,残阳似血。不禁令人想起“天苍苍,野茫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建功立业之后再回家,以国家利益为先,这是一个士兵的责任。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连年征战,久戍边关,自然不免要思乡思亲,却又有家不能回。尤其到了晚上,只得饮下这一杯浊酒。本想借酒消愁,安然入梦,可是,偏偏不知从何处传来缕缕幽怨缠绵的羌笛之声。有道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况是面对冷月严霜?虽已夜深,人却难眠。“将军白发征夫泪”,听着如泣如诉的笛声,将军和士兵们内心益发凄苦,一杯杯浊酒化作了儿等思乡思亲的热泪。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习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难免彻夜未眠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