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和文化名人的信息!

速度,提供一些关于宣城历史 和 文化名人的信息
2025-05-15 12:57: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宣称的历史和文化名人:【南齐著名诗人——谢眺】 谢眺是南齐的著名诗人,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1年-496年)任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 谢眺传存的诗作有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诗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圣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于谢月兆吟咏而扬名于世。从此,历代名士贤达,慕名接踵而至。他们咏赋怀贤,游览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诗篇,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 自唐以后,宣城市区以纪念谢月兆命名的建筑有:“谢月兆楼”、“谢公亭”、“怀谢亭”、“云齐阁”(以谢月兆《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阁”(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亭”(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月兆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谢公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

回答2:

梅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