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唐末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宋代苏轼则是“境与意会”;王世贞是“神与境会”。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在绘画中“境界”一词最早见于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当中的《画意》一篇。“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