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战争之王》未免太残酷,真的可能存在原型人物?

2025-05-13 13:39: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Victor Bout,国际军火走私商。《战争之王》Yuri Orlov 的原型, 原KGB成员, 911后被美通缉, 但他所拥有的航空公司居然在两年前替GLA运兵打Iraq, 而阿联酋航空也是他创立的。

  他拥有全球最大的私人安东诺夫货运机群,他将各种武器通过自己的航空货运网络运至全球各个冲突地区,巨大的空运能力使得他能够将坦克以及其他重型武器运至世界的任何角落。

  他通过海运秘密地向世界上许多冲突地区的反政府武装提供军火,以换取钻石以及其他贵重货物。

  他的生意遍及阿富汗、安哥拉、刚果、利比里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卢旺达、塞拉里昂、苏丹等地区。

  他居住在莫斯科,但大多数时间在阿联酋操纵着自己的货运机队。有消息说美英政府也曾雇佣过他的船队进出伊拉克的危险地区。

  数年来,凭借着许多假身份以及许多实权人士的照应,他总是能够逃脱制裁。 一系列的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中出现过他的名字,并且列举了许多他操作的致命交易。 比利时政府以洗钱和共谋罪向他发出了通缉令,他的名字同时也出现在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名单上。但是只有少数人认为他会受到应有的审判。

  也许他终有一天会受到法律制裁,但买卖武器,只是战争过程的正常需求。真正制造战争的,往往是某些大国在背后的操纵,甚至很多长期冲突都是因为某些大国故意制造的,如印巴冲突,就是英国撤退时故意造成的。正如《战争之王》里说的,当世界上真正的军火商其实是几个超级大国政府的时候,谁又能制裁他们呢?

回答2:

原型是:维克托·布特(Viktor Bout)。

维克托·布特(Viktor Bout),绰号“死亡商人”,是一名国际军火销售商和毒品走私商,身价60亿英镑(596亿元人民币)。

布特被控在全球范围内煽动和支持战争,逃脱追捕近20年,他的故事曾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战争之王》。

2008年,美国派遣特工将布特引诱到泰国,将其一举擒获。布特的被捕被美国视为阻止武器流向黑市的巨大胜利。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维克托·布特(Viktor Bout),现年43岁(2011年)。 

18岁时布特参加了前苏联空军,担任导航员,之后他被送往莫斯科军事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他能流利使用俄罗斯语、乌兹别克语、英语、葡萄牙语和法语等语言,据说还粗通中文。此外他还获得了经济学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闯天下奠定了基础。

1992年,25岁的布特开始了他贩卖军火的生涯。他利用非洲和阿富汗来圆自己的发财梦。 布特的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经营着一个遍及全球的私人航空运输公司。

他的飞机不断往返于阿富汗、比利时、南非、斯威士兰、阿联酋以及东欧等地,货物从钻石到剑兰,应有尽有。好莱坞著名电影《战争之王》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布特。

2008年3月,美国毒品管制局特工伪装成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成员,在曼谷一座五星级酒店内将他诱捕。

美国情报显示,身家数十亿美元的布特拥有50架军用飞机,全世界战乱频发的地区都有他的身影,他还通过间接途径向基地组织出售军火,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头号军火商”。布特在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军火交易中赚了5000万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他的客户还包括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

布特在泰国被捕后,美国和俄罗斯都提出要引渡他,从而引发了一场两个大国之间的角力,令泰国政府骑虎难下。2009年8月,泰国法院驳回了美方提出的引渡申请,随后美方提出上诉。2010年8月20日泰国上诉法院判决,应该将布特移交给美国。 

2011年10月11日,绰号“死亡商人”的俄罗斯军火大亨维克托·布特在纽约受审。他的罪名包括与他人共谋杀害美国人、向联邦特工出售军火未遂、通信欺诈以及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等,国际安全专家认为,这还只是布特所犯累累罪行中的一部分。 但布特否认这些指控。

2011年11月2日,美国纽约联邦地区法院做出裁定,俄罗斯籍军火商维克托·布特图谋向恐怖分子贩卖军火等罪名成立。法院定于2012年2月8日宣判,布特面临至少25年、至多终身监禁处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维克托·布特

回答3:

电影《战争之王》真实故事原型是Victor Bout。影片中的尤里奥涅夫的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军火贩子维克多鲍特,原KGB成员。Victor Bout曾被称为“死亡批发商”,他的公司职员超过300人,拥有约40架货机,他所拥有的“安”式运输机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1992年,25岁的布托得到了第一桶金子。他借了12万美元买了三架“安”运输机,开始在莫斯科四处飞行。1993年,他将业务迁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那里,他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个机场租用运输机,建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

在短期内,布托的公司赢得了一份“正式合同”,为比利时驻索马里维和部队提供武器。为了进一步扩大在非洲的存在,布托在利比里亚成立了阿尔萨斯航运公司,按照“卖钱”的原则,向非洲国家出售自动步枪、步枪手榴弹、机关枪、火箭发射器和其他武器。

布托的“触角”几乎遍及非洲的每一个角落,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卢旺达、肯尼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南非、斯威士兰、苏丹和乌干达等,只要有战争,布托夫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布托因违反联合国武器禁运而成为国际刑警组织的目标。与此同时,联合国观察员已经将布托作为目标,指责他向安哥拉、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走私大量违禁武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份报告描述了布托如何使用至少5个别名向非洲走私武器,如“维托·弗拉利维克·布托”、“维托·布托”和“维托b”。

扩展资料

本片拍摄于2004年,在四年后的三月,鲍特在泰国被捕,被关押于曼谷特殊监狱。他精通六国语言,其中包括汉语。但片中凯奇在中国边境说的那句中文可不怎么流利。电影的开篇,以一枚弹头为视角,讲述这枚弹头从制造到售卖到上膛到发射的过程,实在震撼。不过是一些金属,一点儿粉末,放一块儿就成了不长眼的杀人凶器,一个生命转瞬凋零,一个家庭霎时瓦解。

电影拍摄背景:

在20世纪末,当美苏冷战结束时,另一场噩梦出现了。仅在乌克兰,从1982年到1992年,就有价值3200亿美元的武器流入黑市,由中间商和军火商卖给饱受战争蹂躏的第三世界国家。军阀、商人、国际犯罪集团,甚至美国政府本身都卷入了涉及巨额股份的军火交易,形成了复杂而令人兴奋的利益网络。

但在此之前,从未有一部电影像《战争之王》那样如此接近并揭示了武器交易的真相和内幕,也从未像《战争之王》这样毫不掩饰地扮演了美国人的角色。结果,由于敏感的题材,这部电影很难找到美国投资者,而且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拿到钱。最终,在这部4200万美元的独立电影中,几乎没有投资者在美国,所有的资金都来自海外。

回答4:

据逼乎上的答案

战争之王主角原型为有着“死亡商人”之称的维克多·布特,08年3月在泰国被捕,引发了各相关国家争相引渡的暗流涌动。
维克多·布特是被全球通缉的军火贩子之王。他拥有五十多架运输机,是这个世界上最杰出的邮递员,但大部分邮递的是军火,而他本人又从没有看过自己买卖过的任何一支枪。可以称职为名副其实的“死亡商人”

他残酷无情,却又热爱自然,宣称“现在我最想做的是,乘坐我的直升机到北极,为《国家地理》杂志和发现频道进行拍摄”。

路过莫忘点赞

回答5:

幕后花絮
影片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际事件改编,男主角是结合五位军火商人的化身 .
影片没有任何美国公司在幕后操作,资金来源都刻意排除美国,影片获得军火走私商人相当多的协助.
影片中使用超过3000把AK47真枪,原因一是因为道具枪比真枪贵 ,原因二是因为有走私商的帮忙,他们的效率比制片公司还要好 .
该片中出现的3000只AK-47突击步枪、坦克都是真实的武器而非道具,属于一个捷克籍的军火商人所有,这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效果。该场景拍摄前,还事先知会了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避免造成不要的紧张和误会使军队集结。坦克只肯借剧组拍摄到年底,因拍完后,全被拥有者的军火商卖给利比亚.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肯定也做了一下戏剧化和影视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