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孙行者下联是什么

我有一上联:孙行者,请求下联是什么
2025-04-28 21:49: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孙行者对祖望之

关于“孙行者”之对,社会上盛传,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以“孙行者”求对,周祖谟以“胡适之”对之,而享盛誉。又传出题者陈寅恪先生正欲应试者以“胡适之”为对。不过若以工对的标准要求,“胡适之”还是欠工。问题出在第一字,“胡”与“孙”均为平声,平仄不协。“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诸种对法,也都因平仄未全协而同样难称工对。

有人说清代有诗人、学者祖望之,“祖望之”对“孙行者”堪称工对。从声调来说,“孙行者”系平平仄,“祖望之”为仄仄平,正合。而且,“望”与“行”同为表现人体活动的动词,同时还可以有行路之人(行者)边走边看(望之)的关联之意,显然较“适”字对“行”字还要好些。“祖”、“孙”相对,当然更比“胡”、“孙”相对强多了。

查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祖望之,字载璜,福建浦城人,乾隆进士,嘉庆初曾任湖北布政使,官至刑部尚书,有著述多种。查《清史稿》,则作“祖之望”。自然应以“祖之望”为正,然《清史稿》成书却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之后。有人说,此是人名戏对,非历史考证,人名大辞典既有“祖望之”,但对之无妨。

回答2:

可以对 祖冲之 或者 胡适之。

拓展资料:

来历:1931年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有对对子一项。题目是陈寅恪教授出的,这题只有三个字:   孙 行 者。

要求学生对句,借此考查学生是否懂平仄、对仗、试看文学水平怎样。

考生们看了试题,没有一个不大吃一惊的,因为他们都是新式中学毕业,没料到会碰到对对子这一难题,只好乱对一通。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唐三藏”,有的对“沙和尚”,有的甚至发起怒来对“王八蛋”三个字。这当然只好得零分。

但有个学生对上: 胡 适 之。这个学生得了满分。而陈教授的原来的答案是:祖 冲 之。

以姓氏“祖”对“孙”,以虚词“之”对“者”,以动词“冲”对“行”,十分工稳,妙趣横生。

无情对:无情对是对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

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相传,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

回答3:

胡适之,祖冲之

回答4:

祖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