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盖如故,倾诚相见,倾心相投,高山流水,天长地久
李白与杜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浪义与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如果说李白的诗是澎湃的时代乐章的话,那么杜甫的诗则是真实的历史画卷。因而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在这些评价中,无疑倾注人们对他们的深深的感情和喜爱,也是比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为至今还能拜读李杜的文章而深感荣幸。
据史料记载和李杜各自得一些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确有两次相遇,并结下了友谊,但对这“友谊”,并不像某些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是倾盖如故,倾诚相见,倾心相投,高山流水,天长地久。关于诸如这样的评价,是受了某种心理上的期待心理的影响,因为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史上的确是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分别占据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因此心理上就产生一种两位诗人是一见如故,相遇相知的倾向,这也是一种过于乐观和自身心理满足的倾向。这样的倾向并不是现在的研究者独有的,而是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长期浸泡而遗传的,深深的掩藏于中国文人的骨子里。同时与这个也可以联想到,我国近代的统治者,对于外面世界的态度,也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满足的表现,心理上陶醉于这种美好的结局,但事实是却不是这样的,外面的世界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世界,是当时的人无法想象的。对于李白与杜甫的研究也是一样,我们要抛弃这样的倾向,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现实的情况。
我们从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数量上来看,杜甫写关于李白的有十首,《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国果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等,而李白写关于杜甫的诗歌只有三首。也许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释,如果是李白的诗歌散失了许多,但也有可能没有散失,从杜甫的诗歌看出是首首深情,但李白却没有如此。算是从现存的诗歌中也是看不出来的,历史总不会与我们开这样的大玩笑,将李白的深情地诗歌全散失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杜甫对李白的确是感情至深,既“怀”又“忆”还“梦”,不言自明啊,而李白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且看《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自为狂人,而且放荡不羁,因此脱口而出,将杜甫戏弄了一番。我们现在却将其理解为这是李白的幽默,或者理解为李白对杜甫的更加的关切,这也是建立在“李白与杜甫友谊天长地久”的前提下去评论的。李白对于杜甫的态度和表现我想也是有原因。首先,李白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而杜甫是一个后辈,籍籍无名。李白对于杜甫也就像他们当时的地位一样符合,在后辈面前他是“戏”,也没有必要,应该也不可能如知交那样对于杜甫。就如现在社会上面领导对于下层百姓一样关切的关系,李白在这里体现了这样的倾向,至于为何戏赠?这是李白天生的个性引发的。其次,是由于李白此时也正是忧愁的时候。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候,他自己也说:“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闻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增杨三人》),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受到打击,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被迫离开长安。此时与杜甫相遇,也正是要宣泄自己的失志之情,固然也不会在形式上去在乎身份,一起喝酒、聊天、游览,玩得开心就好,李白此时也是无所事事,因此也就会和杜甫相处多日而未散。
对于杜甫来说,在李白面前自然是很拘谨的,毕竟身份和地位不一样,在现在的情况来比较,就如一个盼想出人头地的业余歌手对于一个大歌星一样,杜甫是深感荣幸的,因此要写诗来歌颂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类赞扬的话语很多。在此我们也不能排除杜甫有与李白拉近关系,借此成名的嫌疑,但希望李白的知遇那种心情肯定是有的。借此我们也可以看看李白早年的路途,也有与杜甫一样的表现,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因此李白也写诗歌赠送给孟浩然,现存有四首记赠孟浩然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家喻户晓。当然也是有希望孟浩然知遇的意思。如若在向上追究的话,孟浩然也是如此,他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也希望通过张丞相援引而登仕途。所以我们也好理解,孟浩然之所以没有对李白留下什么诗,就像李白对于杜甫留下的很少一样,完全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关系,而未必是散失就可以进行解释的。
在此同时,我想谈一些我对于性格与才学关系的问题。我承认人的才学是要受性格的影响的,但不一定是由它限制的。所以唐代的才子们,想通过这样的途径登上仕途,完全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一种惯例性的制度。而诗人们的才学却是没有淹没的,孟浩然、李白和杜甫每一个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大家。但在其中,杜甫对于李白的诗,是写的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这也是杜甫的才学的体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倾诉和反映。至于杜甫后来对于李白遭遇的关注和奔走也是人之常情,“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对于李白感情是深刻的。
有人认为李白与杜甫是一种“婚姻”似的关系,认为两人从相遇到“相爱”,再从李白的离开,剩下的是杜甫妻子似的无限思念。虽然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但从两人的思想和表现而言,也是有其道理的。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