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状态下,为什么企业不加大生产投入,扩大生产产品数?

2025-05-15 02:11: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有些东西的数量是一定的 企业可以加大生产 但是没有原材料 所以不是这方面问题 其实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下降太多 就是原材料不足 比如说柴油 我已经两次没加到柴油了 而且加油要排很长时间的对

回答2:

通货膨胀分好多种的,中国是成本压力型是原因,而不是结果,所谓媒体常讲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如果追到上游那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些上涨其实就是行业发展的需要的必然结果。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调控,这部分钱用来投资消费,投资,就是扩大生产只是你没细心体会着这里面相互的关系

回答3:

通货膨胀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于是水涨船高;原料,劳工工资上涨,导致制造产品价格上涨。这样便导致利润空间减小,运营风险增大。如果你是老板 你还会扩大生产?

回答4:

 通货膨胀(Inflation)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通货膨胀对生产型企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型企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流动资产中的实物资产(存货)及固定资产中的生产设备两大项目。
  对存货而言,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故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均存在用现行收入匹配历史成本的缺陷,导致毛利率虚增,歪曲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对生产设备而言,在通胀时期,由于机器设备的重置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准则规定的历史成本折旧补偿存在两大缺陷。(1)、配比缺陷,设备重置价的提升有一部分应该通过其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提升来补偿,但历史成本法下的折旧无法体现上述补偿增量,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虚增,当这部分虚增的利润通过税收、分红等形式分配给财政、股东时,其实质是一种分配资本的行为,是对企业资本的一种侵蚀。(2)、购买力陷阱,折旧计提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生产设备实际消耗的补偿,在生产设备报废时能够有充足的购买力进行更新,但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设备重置价的不断提高,而历史成本法下的折旧计提存在上述配比缺陷,使得企业在更新设备时往往发现历年的积累无法承受更新设备的买价,形成购买力陷阱。
长期投资项目占用资金大,建设周期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十年。在通货膨胀时期,将加大投资费用的货币名义值,直接影响到项目资金筹措。在通货膨胀率不高的情况下,一般是在投资估算中增加不可预见费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除增加一般的不可预见费用(基本预备费)外,还要增加一项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通货膨胀率越高,建设年限越长,则建设费用上涨愈多,项目建设费用也就越来越大。这又可能会使原来项目的资金预算失去控制,花费企业大量的资金,甚至可能将企业拖往死亡的边沿。 在通货膨胀期间,生产型企业往往存在虚增利润,多缴税金及购买力不足等困境. 二、生产型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通货膨胀对存货类资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营业利润虚增,盈利能力扭曲等方面,在现有规定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降低通胀对上述资产的影响:
  (1)、加速存货的周转次数
  由于存货的周转次数同存货的平均库存量成反比,而存货的平均库存量又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正相关,故存货周转次数的增加对降低通胀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先进先出法下,假设期初和期末库存量均保持100吨,本年度通货膨胀率呈均衡增长态势,至期末的通胀率为10%(即期末等量的存货采购价和售价均增加10%)。若企业当年存货周转次数为1次,即期初100吨存货均在年末实现销售,则企业当期的毛利率将比正常水平虚增10%(期末售价匹配期初成本);若周转次数为2次,则毛利率将比正常水平虚增5%(期中售价匹配期初成本)。由此可得出以下公式:V=P/n,其中V为通货膨胀影响率、P为预期通货膨胀率、n为存货周转次数,当P不变的情况下,n越大,V越小,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越低,极端情况下,当n等于无穷大时,V=0,这也即是目前很多企业推崇的零库存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产品的现行售价始终匹配现行成本,通货膨胀的影响为零。
  (2)、实施战略性储备
  战略性储备是指在通货膨胀可预期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通胀前的存量,将部分通胀形成的虚拟利润转化为实体利润,从而降低通胀影响的一种方法。续前例,假设存货的周转次数仍为1次,但期初企业便预见通胀的到来,将存货从100吨增购至200吨,期末实现销售100吨后,虽然当期毛利率也较正常水平增加10%,但由于企业已经在原有价格水平预备了100吨存货,上述10%的增长即从原来的虚拟利润转化为实体利润,系企业由于预见通胀准确所产生的额外收益。
  (3)、利用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的原理和战略性储备相同,也是通过提前锁定存货价格,从而将通胀形成的虚拟利润转化为实体利润。但与战略性储备相比,其优点在于只需使用部分资金签订远期合约即可,无需向战略性储备那样购入大量存货,产生额外的仓储成本和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续前例,假设存货的周转率仍为1次,企业提前预见通胀的到来后,可以在期货交易所买进与期初存货等价的1年期100吨合约(按照期货交易规则,企业买进上述合约往往只需支付合约总金额的10%保证金即可),期末实现销售后,企业可以选择按照合约内容在年末按年初的价格购入100吨存货,从而使通胀形成的10%毛利率转化为企业的实体利润率。但需要提醒的是,套期保值需要投资者对期货产品的市场有极高的洞察力和较准的判断力,否则极易由于判断失误导致强行平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通货膨胀对生产设备的影响主要为折旧计提不足、虚增利润、多缴税金及购买力不足等方面。部分企业曾试图以加速折旧的方式解决,笔者认为,加速折旧可以缓解通胀引起的折旧计提不足、利润虚增及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但由于现行税法仅对部分资产允许加速折旧抵税,故无法解决多缴税金的矛盾。同时,折旧的计提还要兼顾设备资产的实体性损耗,若设备的实体性损耗很少,而企业因通胀原因贸然采用加速折旧,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物形态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故笔者建议将上述方式改进为: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强度,加速其价值转换及实体性损耗。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通胀对其重置价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与使用情况相关的工作量折旧法也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年折旧额,达到与加速折旧同样的效果。同时,由于设备的提前报废还可以享受抵税政策,有效降低通胀对机器设备的几大影响。例如:
  假设一台机器原值为100万,预计使用年限10年,残值为零,税法规定按10年平均折耗抵税,税率25%,并假设10年的通胀率为100%,按年度平均递增。则正常情况下企业使用10年,每年折旧额为10万,税前抵扣额为10万,抵税收益2.5万。10年后企业折旧补足购买力100万,享有的抵税收益25万,合计125万,但设备的重置价格200万,购买力缺口75万。若企业通过日夜开工,将机器的使用寿命缩短为5年,则每年折旧额20万,税前抵扣额10万,抵税收益2.5万,但考虑到第五年设备提前报废,报废收益为零,则当年企业除可享受10万的折旧抵税,还能享受50万的设备处置损失抵税(即税法余值50万与企业实际处置收益之间的差额),故5年后企业通过折旧补足购买力100万,享有抵税收益仍为25万,合计125万,但此时设备的重置价为150万,购买力缺口25万,与10年相比减少了1/3,从而有效降低通胀对设备类资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固然会对生产型企业的存货周转、设备补偿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企业只要肯下功夫,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应对之路,有效降低通胀的影响因素,确保企业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