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克罗齐和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2025-05-15 13:55: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二者均属直觉表现主义。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主义”体系,其理论对鲍桑葵、科林武德等人产生了影响。其代表作为《美学原理》。1、 直觉,在克罗齐这里指的是一种与科学的认识方式(由特殊到一般)相对立的认识方式,他认为直觉是认识特殊和个别事物的方式,凡是这种认识方式都属于艺术。从而,他把历史也归于艺术,认为历史和艺术一样通过“直觉”的认识形式来关注特殊和个别事物本身,认为历史的直觉与艺术的直觉的不同在于历史直觉是对真实事物的直觉,艺术直觉是对想象事物的直觉。并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2、 提出“直觉即表现”。在美学上首次提倡表现说,认为艺术是直觉的表现,提出“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将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变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开辟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新趋向。3、 他所言的表现,则借文字、线条、声音、色彩等助力,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升到凝神对照的明朗”。这个过程中直觉与表现同时出现不可分离。4、 强调审美活动的完整独立性质,赋于艺术以人类解放的精神媒介意义,试图将人们从对艺术的实用功利影响下摆脱出来。

【科林武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主要美学代表作为《艺术原理》.科林武德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说,认为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艺术即艺术家的情感表现。他在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的基础上提出:1、艺术具表现性。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认为表现情感不是唤起情感,不是选择情感、不是暴露情感、也不是描述情感,而是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旨在感动观众。这是一个过程,与语言、意识以及感受情感的方式有某种联系。2、艺术具想像性。艺术是想象性经验。而不是个别感官的直接经验,而是包括这种感官因素在内的总体的想象活动的产物。在这里他没有像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归于纯粹直觉,跟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有所不同。3、艺术是一种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想象性指语言的内容,表现性指语言的功能。4、认为“技艺”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而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而艺术创作与技艺不同,艺术创作本质上是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5、他对再现进行了清理,认为再现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唤情感如果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再现就成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是娱乐。——以此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认为主张艺术是再现的美学理论是“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在科林武德看来这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故他称再现的艺术是“伪艺术”。

回答2: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他的理论创作生涯中,《艺术哲学新论》和《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哲学新论》所代表的是他前期的美学思想,在这部美学理论著作中,科林伍德详细阐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间的关系,从情感、实践、理论等层面向我们论述关于艺术概念的观点,并且提出研究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想象,这为西方艺术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科林伍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许多人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其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考,结合历史本身,解释历史事实,使之具象化、可理解化。换言之,哲学家通过历史,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可理解的世界,是自己来创造他自己的过程,因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不同,他必须把自己所研究的历史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思考,并把自己视为他所研究的历史过程的部分,哲学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他用自己的逻辑、自我意识来分析、认识历史的抽象,并把它可理解化。根据以上讨论可知,科林伍德所描述的五种精神生活其实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逻辑关系,或者说,科林伍德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辩证模式,这五种精神生活从最开始的艺术想象生活到最后的哲学生活昭示了人类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模式一一没有想象则没有艺术、宗教、科学、哲学的文明,而后者对想象的创造又有着启示的作用。按照卢晓华先生的意见,这五种精神生活就是“一个无限上升的螺旋”,它们形成了五种基本的思维模式:艺术与想象、宗教与信仰、科学与实证、历史与过程、哲学与逻辑。这样具有辩证发展的思想观点对于了解和认识科林伍德前期的美学艺术观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指明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