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看孩子头颅CT报告时常常发现“外部性脑积水”这个名词。那?它有什么表现?有什么危害?怎么治疗?现简单介绍一下。脑积水按部位可分为脑室内脑积水和脑室外脑积水。而后者又叫做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它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而且只发生于囟门未闭合的孩子。凡在围产期产生的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外部性脑积水。包括窒息、难产、早产、颅内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颅脑外伤与感染亦是重要原因,肺部感染,维生素A中毒或缺乏均为病因。近50%的患有外部性脑积水的患儿生长发育正常,但也有约一半的小儿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或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较严重的有:瘫痪、智能发育落后、癫痫等,轻者有:运动发育迟缓、一过性抽搐发作、热性惊厥、言语发育落后、体重不增加、难喂养、易兴奋、易激惹、多动、注意力难集中、学习困难或障碍。但总的来说,最常见为:运动发育迟缓、言语发育迟缓、行为问题。外部性脑积水多数可在半岁前发现,但在2个月龄前作头部CT或头部B超不一定有外部性脑积水的表现。如果发现有以下情况则应引起警惕: 1、多哭、易兴奋、激惹、易惊叫、惊跳。 2、睡眠不宁、易醒、入睡难、持续睡眠时间短,每日总睡眠时间〈15小时。 3、喂养困难、吮奶差,易吐奶。 上述表现虽不一定是外部性脑积水,但也有可能影响婴儿今后的精神和心理发育。 如在发育过程中发现下列有情况也应引起警惕: 1、头围大于正常同龄婴儿或头围增大快,前囟大或闭合迟。 2、反应差、迟钝、手脚活动差,对声音、色彩无反应。3、身体僵硬伸直或轻弱无力。 确诊外部性脑积水主要靠头部CT、头部核磁共振(MRI)。而头部CT是目前诊断外部性脑积水的主要方法,其价格相宜,且影像清晰,可符合诊断的要求。外部性脑积水的发现在于家长的早期发现仔细观察,如发现有异常及时向专科医师咨询和检查。 由于严重的外部性脑积水可压迫脑组织及各种病因可产生神经系统损害,积极治疗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半岁以前治疗效果最理想。治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治疗所发现的异常,如惊跳、激惹、抽搐、瘫痪等。二是对今后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进行预防性治疗,如运动发育较同龄儿迟缓,十五个月还未能叫爸爸、妈妈或发音不清等,需早期进行干预治疗,以保证今后生长发育正常。治疗的方法和时间需根据病情而决定,轻-中度功能障碍或发育异常者,也需治疗1-3个月以上。除医生建议须在医院住院治疗外,多数可在门诊定期复诊,由医生指导在家中治疗。 随着病因去除,颅脑不断发育,颅骨缝闭合,外部性脑积水大部分可自行恢复,但有30%-40% 患者可能有运动发育迟缓、特殊的运动技能障碍、语言发育落后、学习困难、行为障碍(如多动、注意力难集中、冲动、违拗等),仅极少数可能会遗留有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脑积水的基本特征是过量的脑脊液产生比较高的压力,扩大了正常的脑积液所占有的空间造成的。脑积水可能在任何年龄出现,但多数于生后6个月出现,以6个月-7岁较为常见。
脑积水的临床表现为,头颅进行性增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且饱满,头皮静脉扩张,颅部轻叩时有破壶声,额头大面部小,两个眼球向下。
CT与MRI可以显示下列异常:1、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而其他部位不宽或略宽,或前部半球间裂增宽,不伴或伴轻度脑室扩大,或基底池扩大,蛛网膜下腔及脑室扩大,或基底池扩大,蛛网膜下腔及脑室扩大多呈对称性且无中线位移。2、额顶区脑沟、脑裂加深。
按脑脊液蓄积的解剖部位不同称渭,脑脊液单纯蓄积在脑室内者称内部性脑积水,积水在皮质表面蛛网膜下腔者称外部性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