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反馈电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他们有什么弊端?,请高手详细说说~
2025-05-19 04:41: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瞬时极性法来判断。
负反馈的特点可以从“负”字上得到很好 的理解,它主要是通过输入、输出之间的差值作用于控制系统的其他部分。这个差值就反映了我们要求的输出和实际的输出之间的差别。控制器的控制策略是不停减 小这个差值,以使差值变小。负反馈形成的系统,控制精度高,系统运行稳定。我们通过介绍自动化原理时用到的例子来说明负反馈的工作过程。当人打算要拿桌子 上的水杯时,人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手与杯子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自己手的移动方向,手始向水杯移动。同时人的眼睛不停观察手与杯子的距离(该距离就是输入与 输出的差值),而人脑(控制器)的作用就是不停控制手移动,以消除这个差值。直到手拿到杯子为止,整个过程也就结束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由负反馈形 成的偏差是人准确完成拿杯子动作的关键。如果这个差值不能得到的话,整个动作也就没有办法完成了。这就是眼睛失明的人不能拿到杯子的缘故。负反馈一般是由 测量元件测得输出值后,送入比较元件与输入值进行比较而得到的。   正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主要是用来对小 的变化进行放大,从而可以使系统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工作。而且正反馈可以与负反馈配合使用,以使系统的性能更优。大家熟悉的核反应就是一个正反馈的例子。 铀-235、钚-239这类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通常会产生两个中等质子数的核,并放出2-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能量(相当于3.2×1011焦 耳)。放出的中子有的损耗在非裂变的核反应中或漏失到裂变系统之外,有的则继续引起重核裂变。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次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 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中子总数将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这样反应堆中越来越多的核子发生裂变,放出更多的能量,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或 者用来做其他用途。在反应堆工作之前,要通过几个触发中子来使系统工作起来。一旦反应开始后。系统自己会产生大量的中子来维持反应的进行。利用这种正反馈 机制可以形成大规模的核反应。但是正反馈总是起放大最用,这样就会使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剧烈,最后会使系统损坏。所以一般正反馈都与负反馈配合使用,有的 时候会在正反馈后面加上非线性环节(如限幅环节)。在核反应堆中,就是通过控制反应堆中铅棒(铅棒可以吸收中子)与反应物接触的面积来控制核反应的剧烈程 度,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控制核电站发电多少了。  

回答2:

一楼的朋友是从收音机的反馈电路来看待反馈方式的,其实反馈电路没有利弊之分,而是根据电路的需要和设计方式来控制的,正反馈也可以转换成负反馈,当然负反馈也可以转换为正反馈,就是转换的复杂程度不同,控制的灵敏度也不同罢了,比如彩电的高频放大控制,一部分采用正反馈(既正向控制),一部分也采用了负反馈(既负向控制)!这种电路最简单,最直观的就是稳速电机,彩电高放部分的AGC,和自动频率控制的AFC电路,因为反馈电路设计周边北京复杂,不能画出全图,抱歉,您可以参考一下录音机的马达电路和彩电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