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弦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黄钟毁弃: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断章取义: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绕梁三日:
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黄钟大吕:
《陆九渊集·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靡靡之音:
先秦·韩非《韩非子·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抑扬顿挫: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靖节·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有板有眼:
周立波《山那边人家》:“哭起来一数一落,有板有眼,好象唱歌,好听极了。”板、眼:民族音乐的节拍,每节中最强音叫板,其余叫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
......
1.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
【拼音】yánɡ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结构】“阳春”和“白雪”构成并列结构。
【用法】常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
【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2.下里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解 释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出 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3.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高山流水话知音.
余音绕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战国时期一个典故里的,形容音乐及其美妙.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