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参数划分,是以国土为背景,按照不同的地震强弱程度,以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年限、概率水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地震动参数标准),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并以图件的形式表示出来。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展示了地区之间潜在地震危险程度的差异,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所标示的各个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建设工程抗震设计。
从50年代至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地震区划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我国的地震区划图已编制完成了三张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即将颁布实施的是我国第一张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标准与国际接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编图方法,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动的物理效应,更能满足现代工程对地震区划的需求。该图由《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组成,图上所标示的地震动参数指一般中硬场地条件下,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时的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可作为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抗震设防要求;但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它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