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郤正(三国蜀汉时人,后随刘禅降魏晋)
姜维身负重任,位居百官之上,可是家宅简陋,除俸禄外,未置余财,只有正妻,未曾纳妾.平常日子没什么娱乐,衣服车马也仅保障使用,饮食也十分节制,既不奢侈也不寒酸.政府发放的生活费随到随用.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为了讽劝贪腐,刻意抑制自己,而是出自自己内心,认为这样就够了.但世俗的议论经常只赞美成功之士,诋毁失败的人,谄媚高位而嘲笑低阶.姜维死无葬身之地甚至全族被屠,因此而对他评价恶劣,和《春秋》的褒贬理念背道而驰.像他这样好学不怠,清廉朴素,实属一代表率
二.孙盛(两晋时期人,对三国时的史评似乎挺多的)
郤正对姜维的评价真是奇怪!虽然士大夫的行业各异也各有标准,但“忠孝节义”确实为人的基本啊.姜维本是曹魏的人,然而投奔蜀汉,背叛君主,贪图利益,不可谓“忠”.抛弃父母苟且偷生,不可谓“孝”.反过来攻打祖国,不可谓“义”.战败仍不求死,不可谓“节”.在他主政之时,恩德未立,却把疲困的人民推上战场以求表现自己.身负抵抗外敌侵略的重任却招惹到敌人进攻,而且还守御不住.所以包括智勇在内,姜维六种美德都没有.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曹魏的逃犯,蜀汉的昏庸宰相,郤正竟然把他奉为表率,糊涂!即使姜维喜欢读书,也顶多属于微不足道的自爱,这跟强盗分赃时公平,程郑(大概是《史记货殖传》中的那个富商)能走下台阶迎接访客,有什么区别?
之前我曾跟随安西将军桓温讨伐成汉,那里的乡里说(那时是347年左右,不知所说是否准确)姜维在投降后秘密上书刘禅,表明假意投靠钟会图谋复兴.可惜事情败露,蜀地人民为之叹息.我却认为古人所说“不应受困而困必然受辱,不应占有而占必有危难.既受羞辱又受危难,死亡必将来临”正是形容他的.邓艾进入江油时部队很少,姜维进又不能在绵竹决战,退又不能率领五名将领(不知道哪五名)保护刘禅,却为了日后的计划游走在顺逆之间,利用难以出现的机会.以衰微的国力屡犯三秦.明明国家已经灭亡还妄图依靠天降神运,岂不是愚不可及吗?
三.陈寿(三国蜀汉时人)
《老子》有道:治理大国,如同烹炒小菜.何况蜀汉不过一块弹丸之地,岂能承受(姜维)不断扰动?
四.何焯(清朝人,以校订《三国志》及《汉书》而著名)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宫廷,政府,司法,军事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姜维被孤立,刘禅却昏庸,根基早已动摇.而且政治和司法状态也不同往日,不会再出现诸葛亮“民忘其败”的情景了.再者上邽之役的损失比街亭还要惨重.所以姜维只看到前人从失利中恢复迅速,却不知道现在没有那时费讳协助诸葛般的助手,永远不可能再有作为了.作为有志之士,亦深感悲痛.
五.干宝(两晋时期人,文学家)
身为蜀汉的宰相,国家灭亡,主子受辱,却不求死,最后终于钟会之乱,可惜.其实我觉得并不死选择死亡有多么艰难,而是难于怎样死.古代烈士,在最危险时接受命令时,放下符节,回头就走,有时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怕死不其所.
愚忠 仅此而已 文武全才缺少有魄力 不然怎么会被邓艾奇袭成都而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