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的内容和要求

2025-05-20 03:35: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观察描述石淙河断层、断层谷地貌及岩溶地貌

(1)观察石淙河断层

石淙河断层位于石淙河南北两岸,大致呈东西向展布。断层证据有:

1)地层缺失: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断层下盘为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缺失了长山姐、凤山组、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等地层。上盘产状为7°∠13°,下盘产状为235°∠12°。

2)断层破碎带发育:可见崮山组白云岩与太原组燧石结核灰岩形成的断层角砾岩,砾石呈棱角和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多数为5~10mm,胶结物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层厚3m左右。

3)断层面清晰可见:断层面上保留有擦痕、擦槽、阶步,局部见磨光面。断层面产状:350°∠52°。

根据断层受力情况,应属张性断裂。地层缺失,且产状不一致,断层面向北倾。南盘(下盘)为老地层,相对上升,北盘(上盘)为新地层,相对下降。该断层属于正断层(图3-21)。

(2)观察石淙河断层谷地貌

石淙河发源于嵩山南麓九龙潭,流经芦店南朝阳水库、尧坡山西麓,受石淙河断裂构造影响,从此处折向南流入颍河。断层谷两侧由于岩性不同,石灰岩、白云岩、页岩和砂岩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故在北侧抗风化能力较弱的页岩分布区形成了开阔平缓的谷坡,南侧石灰岩、白云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形成了谷坡陡直的峭壁,构成特有的断层谷地貌。

(3)观察石淙河岩溶地形

岩溶是指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在水流的作用下,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以及由这些作用产生各种现象的总称。此处可见岩溶现象有溶沟、石芽和溶洞等。

图3-21 石淙河断层地质素描

1—页岩夹砂岩;2—溶洞;3—白云岩;4—断层角砾岩;5—产状P1x—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上寒武统崮山组

溶沟和石芽:地壳水在可溶性岩石的表面沿层面或裂隙面流动时,对岩石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若干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石脊或石柱,称为石芽。此处发育的石芽一般高1~2m,大型石芽高达5~6m,最高可达10m 排列如林,称为石林。

溶洞:地下水在季节变化的暂时饱和带与永久饱和带附近,由地下水在水平运动中所引起的溶蚀和机械侵蚀产生的岩溶现象。此处溶洞的成因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层理、节理、断层面溶蚀形成的,而且成层状分布,说明该区新构造运动经历了多次相对稳定—上升的发展过程。

分布在南岸的溶洞,古称“观鱼洞”,北边的两个溶洞,其中一个称“娘娘洞”(相传是唐朝皇帝武则天游石淙时曾在此洞内石板上小憩),它们都是地下水沿节理溶蚀而形成的。溶洞内可见有不同的沉积物,“观鱼洞”中见有少量砾石,是洪水期由河流机械搬运沉积的结果;“娘娘洞”中见有钟乳石,是地下水化学沉积的结果。

“石船”为崮山组白云岩沿三组节理溶蚀而成。

“小石淙”位于大石淙的东侧,相距约500m,此处可见的岩溶地形与大石淙相似,但溶蚀较发育,可见2~3层溶洞。

以上岩溶地形均发育在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白云岩中。岩溶地貌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古时被誉为“天中胜境”,当年是唐代武则天的避暑胜地。据史书记载,公元701年夏天,武则天率群臣到此游览,并在一块石芽上设宴,众臣吟诗作对,周围鼓乐相助,侍女起舞,于是后人称此为“石淙会饮”。遗留的摩崖题记石刻目前仍清晰可见,是中岳八大景之一。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游中岳时,首先在此处考察。影片《少林寺》中牧羊女放牧和《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等外景,就是在此地拍摄的。

“石淙会饮”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参观告城观星台和测景台

告城观星台与测景台位于告城镇北。

观星台建于元代(公元1271~1294年),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修建,是他为改革历法而建造的天文观测仪器。郭守敬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这本历法与现在的阳历完全一致,但现在使用的历法《阳历》较《授时历》晚300年。告城观星台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科学方面的卓越成就。196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测景台建于唐代(公元423年),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是我国古代测星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据《周礼》记载:周公旦曾在阳城(告城镇)有过测影活动,因此称“周公测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