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订的《春秋》,为何始于鲁隐公而不是鲁惠公?

2025-05-19 07:37: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春秋》又叫麟经,是我国最初使用编年体体裁的史书,相传春秋本是鲁国的史官记录本国事件的史书,后来被孔子重新修订,成为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典籍之一。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从公鲁国第十四代皇帝鲁隐公开始记载的,是因为孔子希望通过鲁隐公维护宗法制但以庶子继承王位的故事来让世人重视宗法制。

当时宗法制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已遭到破坏,当时无论是天子还是士大夫,都是礼崩乐坏的状态,不仅下克上还经常发生小宗驱赶大宗的事情。这些无视等级秩序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宗法制秩序,导致诸侯之间互相讨伐,战火四起。当时孔子多年奔走在各国之间,只为了寻找到能让东周乱世恢复秩序的方式方法,后来孔子在周游列国14年后回到鲁国,因为经常问政的缘故,孔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春秋》,加入了其他诸侯国的故事,所以后世也因此称这段历史为春秋。

鲁隐公是著名的让位贤君。隐公是鲁惠公的继室所生的儿子,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来说,隐公作为庶子是不可以继承皇位的,但是当时因为时势的压力,隐公只能无奈继位来稳定局势。隐公由始至终都是想着君位是身为嫡子的弟弟的,所以他拥立自己年少的弟弟为太子,想要等到弟弟长大后就把君位还给弟弟,并且鲁隐公继位的时候连登记大礼都没有举行,连当时隐公的母亲去世都只是以普通礼仪安葬,可见鲁隐公十分维护以嫡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所以在孔子眼里鲁隐公到去世都一直维护着宗法制,隐公对宗法的支持和遵守是值得褒扬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要用鲁隐公作为春秋的开端的原因。

 

综上可知道,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从鲁隐公开始而不是他的父亲鲁惠公,是因为孔子想要通过鲁隐公处处维护宗法的事迹来让世人重视宗法制。